![]() |
![]() |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
這篇文章是從社會組織的角度來研究以彰化南瑤宮之主神媽祖為信仰中心的宗教
活動及其組織。所謂信仰圈 是以某一神祇和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區域性信徒之志願 性的宗教組織。 本文以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現存和已經解散的曲館和武館之調查資料為基礎概述曲館和武館之發展與現況,分析其師承與派別、組織與活動,並探討其與村庄、村廟和村民的關係。最後,以社會史的視野,強調在探討村庄史、村際關係史和族群關係史,曲館和武館所展現的意義。
在高雄縣的地方公廟當中, 以王爺廟最多共89座, 媽祖廟次之共65座。但是因王爺的種類與姓氏不一, 以單一神靈而論, 以媽祖為主神的廟宇可說最多(林美容 1996a), 媽祖廟可說是高雄縣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公廟。因此, 本文整理高雄縣以媽祖為主神的地方公廟之資料, 並參酌縣內其他廟宇副祀媽祖之資料,以探討高雄縣媽祖信仰的實況及其與地方社區的關係, 並由高雄縣媽祖廟的祭祀範圍之地域層次來分析媽祖廟的類型, 也將由媽祖之香火緣起的類型分析, 與媽祖之祭祀活動, 來說明南部地區媽祖信仰的特色。 有關臺灣地域性民間信仰的研究,或是由地域性民間信仰的活動,來探討臺灣漢人社會組織的研究中,「祭祀圈」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 「祭祀圈」一詞的使用,幾乎囊括所有不同大小範圍的地域性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事實上,祭祀圈只是地域性民間宗教組織的一種,還有另外一種地域性的民間宗教組織,其性質與祭祀圈有所區別,筆者名之曰「信仰圈」。本文即在探討祭祀圈與信仰圈之概念的不同,並以實例來說明由祭祀圈到信仰圈的發展過程中,臺灣民間社會發展的本質。 「祭祀圈」一詞在臺灣本地學者及日本研究臺灣的學者的著作中,頗為常見,但除了少數學者將之概念化,把它當作一個概念來處理之外﹝施振民1975,許嘉明1978,林美容1987﹞,大部分的學者把它當作一個毋須定義而自明的現象,指涉某一廟宇或某一神明的祭祀範圍。也因此,有些著作的行文中,將祭祀圈與其他的名詞如信仰範圍、信仰區域、信仰社區、信仰圈、信仰區等,互相混用。 本篇原文載日本民族學研究第四卷第一號,係就士林街之各種祭祀範圍,調查研究之專論。士林密邇本市,與本市經濟文化,有密切關係,為本市之衛星都市,文中所載復多於本市文獻有關,調查研究本市宗教問題時,不無裨益;爰不揣譾陋,試為譯述,並可藉此而窺得全省一般之大概情形焉。 本文據濁大流域人地研究計劃民族學組諸同仁年來收集田野資料及前人對臺灣宗教活動和村莊組織研究文獻、就祭祀圈一概念加以發揮而建立一個研究彰化平原聚落發展的模式。換言之,便是希望能夠從地域性宗教活動的線索入手重建濁大流域的開發史,進一步檢討宗教、社會組織、宗教、人群和地域組織的相互關係以及宗教活動對聚落和墟市形成的影響。 本文承續以往學者所建立的祭祀圈的概念,對草屯鎮的所有地域性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作一詳盡的探討,以釐清祭祀圈的內涵和本質,並了解臺灣漢人社會地緣組織的原則和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