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移海轉–東海的滄海桑田

史前人類的棲息地,有的陸沈海水中;

有的則隆昇數十公尺,

陸移海轉仍活生生在台灣東部上演,從古至今

都深深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當你走在東海岸,看到的山海景貌,其實千萬年來曾發生過翻天覆地的變化。史前人類的樓息地,有的現在已陸沈在海水中、有的則隆起上昇數十公尺,陸移海轉的變化至今仍活生生的在台灣東部上演。這樣的變化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演變,就無可避免的影響了東海岸史前人類的生活。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大約在三百百萬年到一萬年前,地球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冰河期。在冰河期的時候 ,從海洋蒸發的大量水分不斷以雪的形態降落,並且堆積在陸地上,因此造成了海水面的下降。等冰河期過後,海水面又再度上昇。近一萬年來,雖未再有大規模的冰河發生,但全球小幅度的氣候變化,仍持續造成海水面的昇降。

依地質學家估計,冰河期來臨時,海水面可降到今日基準面以下10公尺。這時候台灣和華南地區、菲律賓就以陸地相連,提供了人群移動和文化傳播所需的陸橋,台灣也成為由大陸南下或由菲律賓北上的必經之地。

	米崙亞冰期古地理圖(改繪自宋文薰1980插圖四)

其次,花東縱谷恰巧位於地殼構造上兩個大板塊的交接帶,百萬年來板塊的衝撞和隆起,形成了現在的海岸山脈。

1983年到1988年間,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在花東地區重複實施精密測量,結果顯示海岸山脈的北、中、南段呈現速率不相等的上昇,其中以玉里、池上地區最顯著,每年上昇可達 2公分,可見板塊運動仍續持進行中。這兩個因素加起來,使得台灣東部的地形變化特別激烈,尤其是海岸線急速變化。學者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東海岸的海水面於6350年前達到最高點,隨後就不斷下降後退,而這時地殼又相對的隆起,於是由北到南形成一系列的海階

依據弧陸碰撞假說解釋臺灣的構造演變(引自陳文山1988)

由於海階通常地勢平緩,且已能避開海浪的侵襲,不但可供耕作,又能就近捕海產,是良好的人類棲息地,因此幾乎每一個海階都發現了史前遺址。然而海洋雖能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但波濤巨浪卻也令人畏懼,於是當海岸線後退而向陸地逼近時,人類的棲息地就跟著改變。

可見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依據,同時也深深限制人類活動的範圍。人類就在這樣的互動法則中,設法克服自然的限制同時增進對自然的利用,文化就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


Copyright (c) 1995, 1996. (Copyright where/who is copyright due)
Contact:lmjlmj@pluto.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