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麒麟

在成功鎮的西南方三公里,海拔約100-150公尺,有個阿美族人稱為chishiyayan的小山坡,它也是一片海階台地連接著山麓前緣的緩坡。

1963年,一位奧地利籍的民族學家鮑克蘭女士(Inez de Beanclair)首先發現這個遺址,轉告宋文薰先生前往調查。1967年地主在掘土做香蕉園時又挖出大量巨石,並有一具清晰可辨的石人像。由於遺址即將被破壞,而且遺跡現象非常可貴,宋教授火速來到麒麟發掘,獲得非常重要的材料。

麒麟遺址是麒麟文化諸遺址中,唯一經由考古學家有系統發掘,而且有碳十四絕對年代定年的遺址(有關碳十四年代測年法請參見本書附錄)。出土的巨石遺物,數量多而且類型複雜,包括有:岩棺、石橡、帶肩單石、方孔石輪、鑽孔石塊。更有趣的是,還出土了單石、石像造型小尺寸的縮小物,十分逗人。

而最重要的是找到了這些巨石構造的兩種原本型態。第一種結構由各種不同單石圍成長方形,座落在面海的緩坡上,長軸方向大致是南北走向,長約十一公尺,寬度因被破壞而無法復原,地表所在的緩坡也被修平。在構造物後方挖出一條排水溝,中間一塊板岩石板(好像是床)上面,放了一個小巧可愛的石像。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層少見有日常生活的陶器和石器,在其中一個立著單石的凹穴裡採取到木炭,經碳十四定年法鑑定出絕對年代是距今3060±280年。

第二種結構是用大塊人工打造及天然礫石堆疊成的石牆,石牆中有也有單石。這些巨石結構無疑是某種建築物,但是從結構內出土的現象和遺物,考古學家推測並不是日常生活的居所,而極可能是宗教崇拜儀式的場所。

麒麟遺址的發掘,使得台灣史前史確立了麒麟文化的存在,而麒麟文化又僅見於台灣東海岸,可說是東部重要的文化寶藏。目前遺址南段已被闢為魚池,雖魚池隨後又廢棄不用,但遺址已遭受破壞,無法彌補了。

回上一層


Copyright (c) 1995, 1996. (Copyright where/who is copyright due)
Contact:lmjlmj@pluto.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