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靜浦大片園

以「秀姑漱玉」著稱的秀姑巒溪,在瑞穗附近大轉彎之後,就陷入海岸山脈的重圍中。左彎右迴,終於在大港口掙脫羈絆,隨即抖落從上游帶來的泥沙,在河口沖積出一片平原,然後又因東海岸的隆昇運動形成河階。

來到南岸的靜浦,河口的第二級河階上,撥開短草,陶片俯拾即是。這個遺址由宋文薰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劉益昌先生,在1979年調查東部時發現。多年來考古學者一直對它保持相當大的興趣;1988年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黃士強教授曾做過小面積的試掘,瞭解到本遺址只有一個文化層,而且屬於靜浦文化。(靜浦文化就是俗稱的阿美文化,由於考古學上的命名原則一向以代表性遺址地名來稱呼某某文化,阿美文化並不符合此原則,所以還是稱呼靜浦文化為宜)。

出土的遺物以陶器最多,石器只剩下少量的石槌和砥石,缺乏有刃的石器,這是進入鐵器時代很自然的現象。根據多次採集所獲,得知陶器的種類包括有阿美語稱為Atomo的帶橫把罐形器、阿美語稱為Devas的陶瓶和陶支腳及帶紐把的罐形器。這些器型和阿美族所用的陶器相當類似。

清光緒四年總兵吳光亮誘殺大港口阿美青壯百餘人,事件就發生在本遺址上,至今當地老人尚有記憶。因此除了考古學的意義,在台灣的墾拓史上,靜浦也是一處漢人和原住民關係的重要紀念地。

由於遺物直接在地表出露,文化層也在淺薄的表土層,可見在遺址不很久遠以前曾經是一個舊部落。

回上一層



Copyright (c) 1995, 1996. (Copyright where/who is copyright due)
Contact:lmjlmj@pluto.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