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社

沿著海岸公路南下來到豐濱鄉,在進入新社村聚落之前,緊貼著加塱溪的北岸,有一陡坡,登上陡坡後則出現一片小台地,把視線轉回頭,太平洋就在腳下。在這裡可以極目遠眺,海天一色,頗能舒暢胸懷。史前人類在此結廬,每日迎送晨曦落照,當為快意人生。

這塊坡地在早些年代,由從宜蘭南遷的原住民噶瑪蘭人闢為層層的美麗梯田(新社即噶瑪蘭人指自己南遷後的新聚)。在海拔30-130公尺之間,因為耕種而翻出文化層和相當多的遺物。台地的邊緣上原來還立著一座大型的岩石構造物「岩棺」。早在日據時代的1926年日本學者森丑之助就發現了這個遺址,後來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日本學者鹿野忠雄1929年發表了正式的遺址調查報告,此後就少有人注意。到了1975年有個日本商人看上了新社的岩棺,想把它運走,等日本商人僱工把岩棺搬下來到公路時,原先約好的卡車未準時前來,岩棺擺在路邊挺顯眼的,就被路人通知了豐濱鄉公所。鄉公所本也有意將它搬到鄉公所,就來個「人贓俱獲」,岩棺很幸運的沒有流落異國。不過岩棺在鄉公所的後院當了好幾年的「垃圾桶」,直到民國78年才被省立博物倌購置,移往台北新公園展覽。

這個遺址雖未經發掘,但從遺物研判,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麒麟文化的遺址,出土相當豐富的日常用品,堆積的文化層也很厚,可知它是一個曾長久居住的聚落型遺址。以目前我們得到的標本來看,有大量用來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的石斧、石鋤,也有不少收穫用的石刀;漁獵所用的網墜、箭頭、矛頭則較少,可見生活在這裡的人主要以農業來營生。

除了日常用具之外,在遺址內還出土與岩棺同一個系統的大型石製構造如:單石、石輪,這些東西考古學家推測可能是宗教拜物。

此地的先民大約生活於距今三千年前左右。根據復原的古海水面與現今地形的對照研究,三千年前的海水面大致比今天的海水面高12公尺,當時露出海水的陸地,後來又疊上了從山上沖刷下來的陸相堆積物,所以三千年前的海灘前緣位於目前等高線25公尺處,看來當時人住的地方也相當靠近海邊。

回上一層



Copyright (c) 1995, 1996. (Copyright where/who is copyright due)
Contact:lmjlmj@pluto.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