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命名來自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地名。年代推測在距今七千年至四千七百年之間,從器型比較與地層證據顯示東海岸的大坌坑型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晚期。這個文化的陶器通稱為粗繩紋陶,因為大部分陶器在口緣下方頸部以下腹部中段以下施滿繩紋。

當時的聚落還小,通常位於河口或近於海岸的階地,以狩獵和漁撈營生,也採集野生植物種子和植物纖維,可能已經有種植根莖類作物的初級農業。從比較研究推測這個文化的主人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祖先,而台灣的原住民是南島語族的一支,因此大坌坑文化可能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祖型文化,也可能是整個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型文化。

和這個文化相類似的史前文化,也出現在閩江口以南到雷州半島附近之間的大陸東南沿海地區。

位於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遺址

台灣北部地區大坌坑文化的陶器,口部可以看到流暢的劃紋。右下角是
一件紡線用的紡輪(大坌坑遺址所出土)

回上一層



Copyright (c) 1995, 1996. (Copyright where/who is copyright due)
Contact:lmjlmj@pluto.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