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媽祖的信仰圈

*林美容

[導言][如何界定信仰圈的範圍] [南瑤宮的媽祖會][分香子廟] [到南瑤宮來請媽祖][彰化媽祖信仰圈及其社會史意義]
[結論][參考書目]

  這篇文章是從社會組織的角度來研究以彰化南瑤宮之主神媽祖為信仰中心的宗教 活動及其組織。所謂信仰圈是以某一神祇和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區域性信徒之志願 性的宗教組織。
   本文以神明會、分香子廟及請神這三個指標來界定信仰圈的範圍。彰化南瑤宮有 十個歷史悠久的神明會,組織嚴密,迄今仍有例行的作會、過爐活動,偶而亦往笨港 進香。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以這十個媽祖會為主體,域內還有一些公廟性質的分香子廟 ,以及一些迎神活動,均與彰化媽祖之信仰有關,其範圍約在大甲溪以南,濁水溪以 北的中部地區,但排除泉州人居住的沿海地區。
   要了解彰化媽祖信仰圈之形成與發展的意義,必須要從台灣的社會發展史以及人 群關係的歷史互動來看。漢人在台灣成立庄社,發展村落,進而有街鎮、城市的發展 。祭祀圈基本上便是結合不同層次的地方性人群之義務性的共同祭祀組織,而信仰圈 是在祭祀圈提供的基礎上,更大範圍的區域性人群之志願性的宗教組織。而基本上彰 化媽祖之信仰圈結合的是濁大流域內的漳州人與福佬客,這牽涉到此一地區漳/泉與 閩/客之族群關的歷史互動。
   總之,彰化媽祖信仰圈表面上是宗教組織,內裡卻有深刻的社會基礎,它向我們 揭示著台灣漢人社會地緣結合之特殊屬性,也揭示著台灣民間社會自主性發展之澎湃 的活動力與組織力。

 

一、導言

  台灣漢人傳統的社會組織基本上可大別為兩類,一類是血緣組織,一類是地緣組 織。所謂血緣組織,是指以父系家族的關係為基礎所形成的親屬組織,包括家庭、家 族或宗族、祭祀公業、宗祠組織,以及某些以宗親會為名但成員資格較受限制的親族 組織。所謂地緣組織,是指某一地域範圍內人群的結合,基本是以部落為最小單位, 以神明信仰為名義的社會組織,包括各種公廟(聚落廟、村廟、聯庄廟或大廟)組織 ,有一定地域範圍的神明會,以及各種大型的宗教活動(如迎媽祖、迎王、迎天公、 迎城隍、普度、建醮)之組織。
   研究台灣的地緣組織不能不從民間信仰上來看,這是台灣社會的一個特色,只有 以神為名義,才能結合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大部分人群,這也牽涉到在台灣社會,村庄 是一個可以行動的社會單位,在這個單位內居民成為一個祭祀的共同體,共同祭拜天 地神明,也只有在這個單位的基礎上,才能作更大範圍的人群的結合,而且仍然是要 以神明信仰的名義才能達成。
   既然台灣的民間信仰這麼有組織性,我們可以從組織的觀點來將台灣民間信仰加 以分類。一類是群體性的民間信仰,一類是個體性的民間信仰。所謂群體性的民間信 仰是指具有公眾祭祀(public worship)性質,且在一地域範圍內居民共同的宗教活 動及其組織。所謂個體性民間信仰是指具有私密性的信仰(private worship),可 分為有組織性的民間教派如一貫道、鸞堂、齋堂、慈惠堂、軒轅教、天帝教等,以及 無組織性的個人信仰行為如求籤、卜卦、算命、改運、收驚、童乩、尪姨、法師等一 些占卜與巫術性的信仰。
   近年來筆者致力於台灣漢人傳統社會組織的研究,有關血緣組織的探討,已有一 篇論文發表,是有關草屯鎮的宗族發展(林美容 1989)。有關地緣組織的研究從祭 祀圈著手,發表的論文已有兩篇( 林1987a,1987b ),皆是有關草屯鎮的公眾祭祀 。但是祭祀圈只是群體性(地域性)之民間信仰的宗教組織的一種,基本上它指涉地 方社區內居民因共居一地的關係,有義務舉行共同祭祀,祭拜天地神鬼等,因而,祭 祀圈為地方居民之義務性的宗教組織。另外有一種群體性的民間信仰,其組織型態與 祭祀圈大異其趣,為某一區域範圍內,以某一神明和其分身為信仰中心的信徒之志願 性宗教組織,筆者名之曰信仰圈,曾為文指出祭祀圈與信仰圈之概念上的差別,並以 彰化南瑤宮為例,說明一個地方性的祭祀圈如何發展成區域性的信仰圈(林 1988a) 。本文則是對彰化南瑤宮之主神媽祖的信仰圈的實徵研究,旨在界定信仰圈的範圍及 其實質內容,並要探討此一信仰圈在台灣漢人社會組織發展上的意義。
   筆者自 1987年 5月初開始展開彰化媽祖信仰圈的調查工作,迄今( 1989年 3月 )為止已有將近二年的時間,雖然實際田野工作的天數只有 51天,不過已經累積了 相當可觀的訪談與觀察資料,包括田野筆記、照片資料,以及拜訪南瑤宮的媽祖會之 總理、董事時所收集到的會員名冊、幹部名冊、進香手冊等文字資料,已相當豐富, 足夠讓我們對彰化媽祖信仰圈有一個初步的、全面的了解。本文即是以這些資料為基 礎,來論述彰化媽祖信仰圈的組織型態及其社會史意義。

 

二、如何界定信仰圈的範圍

  信仰圈為某一區域範圍內,以某一神明及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信徒之志願性的 宗教組織。任何一個地域性的民間信仰之宗教組織符合此定義,即以一神為中心,成 員資格為志願性,且成員分布範圍超過該神的地方轄區,則謂其為信仰圈。
   為什麼有些神明之信徒會超過該神所在的地方社區,而形成信仰圈呢?一個最基 本的因素是,廟宇雖然屬於它建立之時出錢有份的地方社區,但廟宇一經建立,便具 有開放性,人人都可以到廟裡來求神拜拜,參與一些廟裡的活動,如卜龜、卜餅、安 光明燈、安太歲、給神作契子等等,添油香錢,謝戲酬神都是一般信徒常做的事。因 為神明信仰的開放性,有靈驗的神明就能吸引外地來的信徒,而神明的靈驗又常跟它 的歷史的長短有關,神明的廟宇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會影響其靈驗事跡的傳播,一個交 通要道和街市的神明自然比鄉村的神明更易傳播它的靈驗事跡,其信徒的分布範圍越 容易超過原來廟宇所屬的地方社區,而形成一個信仰圈。
   對任何一定信仰圈而言,一定是由一個祭祀圈逐漸發展所成的,但是並不是所有 的祭祀圈都可發展成信仰圈。對每一個地方公廟而言,即使它已形成信仰圈的組織, 它仍會保持祭祀圈的活動和組織,也就是說我們還可從一些指標,如收丁口錢、例行 性祭典和演戲、卜頭家爐主、神明巡境等,來界定其祭祀圈的範圍( 林 1987b: 61-63 ),至於要如何確定一個信仰圈的範圍,必得要用異於祭祀圈的指標才行,以 下從廟宇的信徒組織與活動來看信仰圈之可能的指標。

1.神明會

  神明會基本上是對某一神祇有特別的尊仰,而由熱心的信徒所組織的宗教團體。 在台灣,神明會的種類很多,隨著廟宇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三種:ぇ未建廟宇之前的神 明會。在台灣有些地方公廟建立之前,是由當地熱心的居民先組織神明會,維持村庄 保護神的祭祀。這類作為廟宇之前身的神明會常常只限於某一村庄或某一地方的信徒 才能參加,有時也要限制其祖籍,或者限制某一姓的人才能參加,這跟台灣傳統的村 庄,很多是血緣村庄,也有很多是同一祖籍地來的移民及其後代所構成的同籍村庄, 不過很多所謂的同籍村庄裡面,本質上是以某姓佔優勢的血緣村庄,這也是有些神明 會之會員資格,既限某一祖籍,又限某一姓氏之故。え附屬於廟宇的神明會。一旦廟 宇設立之後,原先有神明會組織的,該神明會可能仍然維持下來,作為核心的信徒參 與廟務的主要組織。原先沒有神明會的廟宇可能為了使神明的祭祀熱絡些,而組織神 明會。也有些廟宇建立之後,可能因村庄較大,香火較盛,熱心的信徒日多,他們可 能另外雕刻主神的分身,組織神明會,裨廟會活動時可以有一些基本的信徒抬轎或參 與陣頭。無論如何,這些神明會是附屬於廟宇的,要接受廟方之管理組織如管理委員 會的管理或分派工作,而其會員仍以地方居民為主體,由地方上熱心的信徒參加。ぉ 與廟宇有關但獨立於廟宇的管理組織與祭祀組織之外的神明會。往往一個歷史悠久的 大廟,其主神由於靈異傳說的累積,信徒不斷增加,可能為了廟宇要謁祖進香,而使 這些信徒結合起來,組織神明會。這些神明會若僅是以廟宇之主神及其分身為其崇祀 對象,對廟宇內其他的神祇並不祭拜,則此會與主導廟宇每年之例行性祭典的管理組 織和祭祀組織分道揚鑣,略無關連;而且這樣的神明會常常會超過廟宇所屬的地方社 區,而成為區域性的信徒組織。

以上三種神明會,只有第三種超越地方社區的大型的神明會,其主祀神才有信仰 圈可言。

2.分香子廟

  一個廟宇之主神若廣為眾人信仰的話,各地的信徒會前來分香,即割取香火,到 其地去奉祀。從大廟分香來的香火可能會成為該地村廟的主神,也可能該地村廟本來 就有村廟主神,因而分香而來的神靈僅能成為附祀神。無論如何,由於神明的靈驗, 一個廟宇可能有很多分香子廟,其香火散佈在廟宇所在的鄰近各地。這些分香子廟常 常與母廟維持儀式上的關係,舉行定期或非定期的謁祖刈香。分香子廟中尤其是公廟 ,其刈香活動通常是地方居民的群體性活動,較有組織性。因此分香子廟可做為考量 母廟之信仰圈的一個指標,意思是說一個廟宇如果有很多分香子廟的話,它可能有信 仰圈(如果只有一兩個就很難說),不過其信仰圈的範圍僅能以公廟性質的分香子廟 之分布範圍為準,私廟或私壇性質的分香子廟較無組織性,它並非以村為單位與母廟 發生關聯,常常是因為母廟所在地的信徒遷移他地,而從故鄉割取香火去祭拜,其性 質與因尊崇信仰某一地的神明,而去刈火分香的情形炯異,故私廟性質的分香子廟不 能作為信仰圈的指標。

3.請神、迎神

  在廟宇內常常可以觀察到請神的活動,請神的活動可大別為兩種,一種是私人性 的請神,一種是群體性的請神。前者是因個人家內有「入厝」(搬新家)、娶新娘或 作壽等儀式時,請神明到家裡來坐鎮幾天,請的神不限於村的保護神,任何該戶人家 虔信的神祇即可,有時請的是村廟內的某一附祀神,有時到外地去請神。群體性的請 神是指某一村庄或某一地域範圍內的村庄或是某一宗教團體,到一個上層的、外地的 廟宇去請其主神來。有時只是村庄或某一地域範圍內的村庄有例行性的祭典或是大拜 拜,去請上層的神祇來看戲,更多的情形是用曲館、陣頭把神明請來之後,與地方的 保護神同在域內巡庄遶境,接受地方居民的祭拜,此稱為迎神。
   以上兩種請神的情形,只有群體性的請神才有信仰圈可言。一個廟宇的主神若常 有來自外地的群體性的請神,這些外地的信徒隸屬於各自的村庄組織、聯庄組織或是 神明會組織,但可能亦在此廟主神的信仰圈組織之內,不過一個廟宇如果只有來自鄰 近一兩個村庄之群體性的請神,這可能只是祭祀圈內的活動而已。因為祭祀圈有部落 性、村落性、超村落性與鄉鎮性層次之別,( 林 1987b: 81-90 )一個原來數庄共 有的超村落性廟宇或是鄉鎮性的大廟,其域內的村庄之小廟亦會來請神,表示對上層 神祇的尊崇。因此,只有當一個廟宇有很多群體性的請神,尤其是大型的迎神的時候 ,才有信仰圈可言,大型的迎神活動通常是很多組織性的,在一個大區域範圍內,好 些個村庄聯合起來,請神來域內當「客神」,接受域內居民祭拜。
  上述獨立於廟宇之管理組織與祭祀組織之外的大型神明會的信徒組織,え公廟 性質的分香子廟,以及ぉ有很多來自外地的群體性請神,可做為信仰圈的指標,亦即 三者任一都可以標示是否有信仰圈的存在及信仰圈的範圍。不過三者之中,分香子廟 的分布可能是輻射狀的,輻射出去的點,彼此之間並不能相連成線,構成母廟之信仰 圈的界線,也就是說各個分香子廟雖然有其組織性,但彼此之間並無組織性,因而分 香子廟僅能算是一個參考指標,而非一個決定性指標。第三項指標也是一樣,群體性 的迎神固然很多組織性,但彼此之間並無組織的關連,因此也只能算是一個參考的指 標,而非決定的指標。而大型神明會這個指標,其會員分布的範是很明確的,即使廟 宇的主神有很多神明會,以其分身為名,但彼此之間有共同的活動,譬如共同參與進 香,也因此有組織性的關連,大型神明會可說是指涉一個區域性的信徒之志願組織的 確切指標。
   這裡要稍微討論一下進香活動是否為信仰圈的指標,尤其是大型的進香活動,通 常也很有組織性,進香團往往集結大區域範圍內的信徒,如此則進香組織是否可為信 仰圈的指標?所謂的進香一詞,民間的用法已相當浮泛,它可能表示以下幾種不同的 宗教活動:ぇ刈香或刈火,即往香火的來源地之母廟進香;え遊境,即本地的神明出 外遊山玩水,拜訪其他神明,本地的信徒也跟著出去,參訪的廟宇可能很多,而且跟 本地的廟宇沒有什麼關連,有相當濃厚的傳統觀光旅遊的性質,神明入廟參訪道友, 稱做參香;ぉ會香,即往同一香火來源地的組妹廟或兄弟廟,與其妹妹神或兄弟神相 會,兩廟有較密切的情誼關係,但非母廟與子廟的關係。舉辦這三種活動時,常常由 地方公廟主辦,但是常常容許外地的人一起參加進香團,以壯聲勢。但是進香組織通 常只是一個臨時性的、任務性的組織,進香回來,組織即解散,因此進香組織並非信 仰圈的組織,尤其不可視為進香朝拜之主神的信仰圈之指標,因為進香的主要目的只 是要表示對朝拜主神的尊崇,而不是對祂的信仰,更何況進香組織是以要去進香之神 祇的名義集結信徒,進香的儀式性作用也是在增加要去進香之神祇的靈力,藉著往母 廟刈火,參訪道友,或者姐妹相會來增加靈力。這是一個相當漢式的權力信仰,權力 是因為出身好,是因朋友多,有辦法,是因娘家(台語說後頭厝)有人可以扶持。 進香的過程中信徒津津樂道的是其隨香神祇的靈異傳說,而非前往進香神祇的靈驗事 跡,因此進香組織不能視為進香目的地之神祇的信仰圈之指標,但也不能視為主辦進 香之神祇的信仰圈,除非它背後有一個經常性的信徒組織存在,不過通常它只是一個 臨時性的團體。台灣有一些觀光廟,基本上是由很多人常去的進香中心發展而成的, 如北港朝天宮、松柏坑受天宮、南鯤鯓代天府,各地的信徒常去進香,也有很多分香 子廟,們只能說這些廟宇有朝拜場(pilgrimage field),大部分都無信仰圈( be- lief sphere),除非這些廟宇有經常性的、區域性的信徒組織。高麗珍提出的朝拜場 的觀念比較切合這些沒有固定的信徒組織之觀光廟的信徒的分布(高 1988),基本 上它沒有界線(boundary),如果有也只是很模糊的(fuzzy)。

 

三、南瑤宮的媽祖會

  南瑤宮位於彰化市南瑤路,在古彰化城之南門外,主祀媽祖,附祀五谷王、土地 公、國姓公、廣澤尊王、觀音等諸神,為南門口之公廟,其祭祀圈即南門口之南瑤里 及成功里共四十鄰之範圍內,其廟內諸神的千秋祭典,以及普度、謝平安等每年之例 行性祭典,由此四十鄰之居民共同舉行(鄰長代表)。但南瑤宮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 ,逐漸成為彰化市乃至鄰近之彰化縣、台中縣、台中市、南投縣等地區居民的信仰中 心,其中因素很多,而以十個媽祖會的形成為最主要的因素。
   彰化縣志卷五祀志典祠廟云,南瑤宮「在邑治南門外尾■,乾隆中士民公建,歲 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驗」。南瑤宮之所以往笨港進香,乃因其香火是彰化 縣建城時,一工人名楊謙者,自笨港攜來。乾隆十幾年始建廟,初不滿十坪。嘉慶七 年,彰化紳董聯絡縣下信者,倡議重建,廟成之後,每年往笨港進香,隨駕香丁,常 擁十餘萬,往復步行。時彰化縣下各部落民遂倡議組織鑾班會,或稱輿前會,以為護 衛聖駕,輪辦進香之人員★(1)
   鑾班會或輿前會現皆稱為會媽會,因各分尊媽祖屬神明會所有,故稱會媽,其會 員組織即為會媽會。南瑤宮現有十個會媽會,即老大媽會、新大媽會、老二媽會、興 二媽會、聖三媽會、新三媽會、老四媽會、聖四媽會、老五媽會及老六媽會。十個會 媽會各有其會員,,其會員分布各有一定的範圍,會務及會員組織各自獨立,各會每 年都有例行的「作會」,即在南瑤宮舉行媽祖的千秋祭典。大部分的會媽每年各自舉 行「過爐」,即在輪值的角頭內請南瑤宮媽祖來遶境祭祀,並宴請其餘角頭的會員, 稱為「吃會」。十個會媽會共同的活動只有進香一項,採輪流制,即一年由老大媽會 、老四媽會及聖四媽會合辦,稱為大媽年;第二年由老二媽會、興二媽會、老五媽會 合辦,稱為二媽年;第三年由聖三媽會、新三媽會、老六媽會合辦,稱為三媽年。以 下簡述各會媽會的沿革、組織與活動。

(一)老大媽會

1.沿革與組織

  嘉慶十九年(1814)有願為南瑤宮天上聖母往笨港進香時隨駕之信徒,共四十二 人,每人出銀一元,存為公銀,以利息所得作為慶祝聖母壽誕之用,嘉慶二十一年並 立約,推舉總理戴悅,由他管理公銀★(2)。迄今,歷任總理共有十一代,除第二代與第 三代總理姓名不詳,第四代總理周連山,第五代周坤厚,第六代黃金連,第七代黃泉 田,第八代王紅英,第九代林樹水,第十代王秋潤,現任第十一代林金定。老大媽會 原分成十二大角,其中三大角在秀水鄉,民國 52年全部退出。根據民國 53年之資料 ,老大媽會名為金和安聖母會,當時會員 1639人,分屬九大角★(3)。現有會員共 2362 人,其角頭分布如下★(4)

第一角:
南門口(彰化市光南瑤里、成功里) a1
番社(彰化市光南里、華北里) a2
東門(彰化市大同里) a3
大埔(彰化市延和里、延平里) a4
第二角:
十二張犁(和美鎮犁盛里部分) b1
東門外(彰化市東興里、華北里) b2
坑仔內(彰化市桃源里) b3
第三角:
田中央(彰化市田中里) c1
阿夷(彰化市阿夷里、古夷里) c2
下■(彰化市下■里) c3
第四角:
寶■(彰化市寶■里) d1
三塊厝(彰化市寶■里) d2
苦苓腳(彰化市古夷里) d3
國聖井(彰化市國聖里) d4
第五角:
下■■(烏日鄉榮泉村) e1
竹山(烏日鄉榮泉村) e2
林仔頭(大肚鄉中和村) e3
第六角:
蕃社腳(台中市南屯區春社里) f1
山仔腳(台中市南屯區文山里) f2
新庄仔(台中市南屯區新生里) f3
劉厝(台中市南屯區新生里) f4
第七角:
中街仔(彰化市長壽里) g1
牛稠子(彰化市和調里) g2
西門口(彰化市西興里、平和里) g3
德興街(彰化市信義里) g4
第八角:
西勢仔(彰化市西勢里、五權里) h1
磚仔■(彰化市磚■里) h2
第九角:
灣雅口(花壇鄉灣雅村、灣東村) i1
內庄(花壇鄉橋頭村) i2
橋仔頭(花壇鄉橋頭村) i3
三家春(花壇鄉永春村) i4

老大媽會設有會員代表,每三十名會員選一名代表,每大角會員代表不得超過十 名,每大角之會員代表中互選一人為董事,九名董事中互選一名為總理,一名為副總 理,會員代表並得互選三名為監事。會員代表、董事、監事及總理每任四年,連選得 連任,現任總理林金定任職迄今,已歷十七年。 fig1 老大媽會角頭分布圖

2.活動

  老大媽每年三月廿四日在南瑤宮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早上開會,中午聚餐,下午 二點開始媽祖千秋之祭典。老大媽會有一專屬之「轎前」曲館梨春園,每年由老大媽 會補助二萬元,三月廿四日祭典時,梨春園要負責備辦牲禮、四果、紅龜、燈座、金 紙等到南瑤宮並到輪值之角頭「迎牲禮」,輪值之角頭要準備豬羊拜天公用,角頭會 員也都準備牲禮,隨著梨春園到南瑤宮「作會」。另外老大媽會的爐主,亦由「大公 」補助稻榖八百斤(以時價計),他須辦宴請梨春園,還要請一台戲,在南瑤宮前演 出。當天亦同時卜出下一任的爐主,爐主係由九大角依序輪流,卜爐主時,由輪值之 角頭的董事捧杯,角頭內除已當過爐主者外,每人都叫名擲杯,聖杯之數目最多者, 即為爐主。
   每年四月間舉行「過爐」,即由南瑤宮請老大媽之香爐及金身到爐主家。日期由 爐主決定。除了第一角因要準備需用的「傢私」(即器具)及最後收拾「傢私」之外 ,其餘非輪值的角頭,要分區抬轎,將老大媽的神轎抬到在輪值之角頭,並遶境,務 使神轎都能經過每個會員家。過爐當天輪值角頭之會員要宴請其餘角頭的會員。過爐 後第二天,爐主即要將老大媽正尊金身送回南瑤宮,副尊金身在第二年三月二十日以 前押爐回廟,即可。押爐回廟亦要看日子,須有陣頭護送,陣頭之費用由該輪值角頭 負責,「大公」不管。
   會媽會之形成主要是為了往笨港進香,然而現在有確實年代記錄之進香活動,只 有民國 24年及民國 51年兩次,係由老大媽會與老四媽會、聖四媽會合辦。近年來老 四媽會、聖四媽會雖曾數次舉辦進香活動,但老大媽會並未參與。其理由據老大媽會 總理說,現在南瑤宮是由市公所管理,油香錢亦歸市公所,而市公所不主辦進香,進 香需花錢,而老大媽會財務狀況不佳;另一個原因是有一次北港朝天宮來錄製電影, 並宣傳說彰化媽祖要去北港「刈香」,其實彰化媽去北港只是去「參香」,老大媽會 不滿北港朝天宮的作法,故久未參與進香活動。
   大媽年進香時,例由彰化南街之開彰祖廟接頭香,按老大媽會之轎前曲館梨春園 之館址亦在南街。

(二)新大媽會

1.沿革與組織

  新大媽會的成立頗富傳奇色彩。南瑤宮最早只有老大媽會,例往笨港進香,回程 進入彰化時,常有社頭鄉之武館來搶香擔,說是天上聖母的神靈可以庇估其村。由於 曾經連續被搶兩年,故請縣衙裡之衙役來保護香擔,但衙役認為此非其職,師出無名 ,遂組織「聖將軍會」,供奉南瑤宮的聖將軍,即虎仔爺,以信徒名義保護媽祖進入 彰化。後來衙役人手不夠,北門口市場拖車工人亦加入聖將軍會。日據以後,衙役解 散,外鄉之衙役紛紛返家,僅剩下居住於彰化者。因聖將軍即虎仔爺,七傳八傳虎仔 爺會變成虎仔會,日本政府疑有反日份子,欲要捉拿,幸南瑤宮以一尊與老大媽同樣 大小的媽祖金身,讓他們供奉,更名新大媽會,才解除疑慮。 fig2 新大媽會過爐路線圖
   新大媽會成立迄今,歷代大總理有第一代王江林,第二代施對,第三代賴火生, 第四代賴麗水,第五代何振煌,現任第六代總理賴鏡峰係民國 75年就任迄今。
   新大媽會從清朝經日據時期,一直到民國四十、五十年間,人數都維持在五十人 左右,以後逐漸吸收新會員,現有會員一百二十多人。
   現有會員除了六位之外,其餘均居住彰化市內,其中以中正路(自永安街至火車 站之間)、北門口、長安街一帶為最多(李俊雄 1988:20),區分為四角頭,輪流 卜爐主★(5)。新大媽會設有理事十二人(每角頭三人),監事五人,均由全體會員選出 。理事中互選四名為常務理事,常務理事中互選一人為總理,一人為副總理。總理得 提聘總幹事一名,副總幹事三名,分執總務、財務、祭典等事務。

2.活動

  新大媽會每年三月廿二日在南瑤宮舉行三獻禮祭典,為新大媽祀壽,主祭官(總 理擔任)、副主祭(值年爐主、副總理、常務監事擔任)、陪祭官(理監事等)及吟 詩班(會員組成)一律著西裝,以古禮行祭。以往祭拜媽祖,是由北管前導,會員跟 在後面用檻籃挑著祭品,一籃裝五牲,一籃裝壽桃及大麵。現在作會當天演戲,戲金 由市公所支出,新大媽會只出一點錢扮仙而已。若該年有其他的會媽會舉辦進香活動 ,則新大媽會押香擔回到南瑤宮時,已是廿二日中午,故該年新大媽之作會祭典簡化 ,不行三獻禮,僅由爐主準備一付五牲,代表祭拜。若沒有進香之年,則隆重舉行三 獻禮,所有會員均參加祭拜。
   新大媽會每年四月間舉行過爐,根據其爐主名冊,新大媽會自 1936 年以來,除 太平戰爭前後有九年未過壚之外,每年舉行過爐(李 1988:22-23)。日期由爐主決 定,當天到南瑤宮請新大媽正尊,並到舊爐主家請副尊送到新任爐主家,過爐完後, 正尊須於次日送回南瑤宮,供會員及其他信徒迎請。副尊則可在爐主家供奉一年。此 外新大媽會尚有一尊太子爺,例由副爐主供奉,過爐當天新大媽要在輪值角頭內遶境 ,中午以前必須遶完,當天所有會員到爐主家會宴,費用係由大公補助爐主,一桌一 千元。
   此外,會員在一年當中有添新丁者,過爐當天要作丁龜給其他的會員每人一個, 稱作「還丁龜」,現在丁龜一個半斤重,以前則是一斤重,且由大公出錢打造金牌給 新丁,現在已取消。
   新大媽會例不主辦進香,但每次其他會媽前往笨港進香,回來時,一過濁水溪, 香擔就要交給聖將軍,即新大媽會之陣頭。每次接香擔,新大媽會的陣頭約有二百人 ,係由會員出錢出力組成的金龍大鼓陣及神虎大鼓陣擔任,不必外聘曲館,每次花費 約二十萬左右,而市公所自民國 75年才開始補助,但僅二萬元而已。

(三)老二媽會

1.沿革與組織

據聞老二媽會是由台中樹仔腳某林姓秀才發起,至遲在道光年間即已設立★(6)。老 二媽會過去對南瑤宮的建設,居功厥偉。大正九年(1920)各媽會倡議改建南瑤宮, 推舉老二媽會大總理林金柱、副總理林泉州董其事,昭和七年(1932)老二媽會總理 林昌續任改築會會長,昭和十一年(1936)改築完成。光復後歷任老二媽會總理者, 依序為林昌、林榮洲、林大堯,現任總理則是林大堯、林傳枝,兩派紛爭不已。

老二媽會原有會員分布甚廣,除今之草屯鎮、南投鎮、員林鎮、彰化市、台中市 之外,在田中、社頭、二水、埔里、魚池、豐原亦有分布。日據時期因會務不振,迄 民國 38年才重新起會,當時即未再招請上述地區居民為會員。不過起會以後,至民 國 54年才恢復吃會活動。

南瑤宮老二媽會在民國 53年只有會員 3500人★(7),民國 64年因會員增加,員林 增加一大角,南投增加一大角,由原有之十大角,增為十二大。角民國 75年時,會 員更增為 7753人,仍屬十二大角,各角頭分布範圍如下★(8)

台中角:
樹仔腳(台中市南屯區樹義里) a1
公館角(台中市西區公館里) a2
何厝角(台中市何厝里、何安里) a3
番仔路角(太平鄉新光村) a4
彰化角:
大埔(彰化市延平里、延和里) b1
番社口(彰化市香山里) b2
阿夷(彰化市阿夷里) b3
苦苓腳(彰化市苦夷里) b4
下■仔(彰化市下■里) b5
大竹圍(彰化市大竹里) b6
南門口(彰化市南里、成功里) b7
渡船頭(彰化市三村里) b8
山仔腳(彰化市福山里) b9
市仔尾(彰化市中正里) b10
牛稠仔(彰化市和調里) b11
牛埔仔(彰化市牛埔里) b12
草屯東角:
頂城(草屯鎮坪頂里) c1
下城(草屯鎮坪頂里) c2
北勢(草屯鎮北勢里) c3
屯園仔、三角城、新厝(草屯鎮北勢里) c4
頂崁仔(草屯鎮中原里) c5
下崁仔(草屯鎮中原里) c6
匏仔寮(草屯鎮富寮里) c7
草屯南角:
復興(草屯鎮復興里) d1
山腳(草屯鎮山腳里) d2
林仔頭(草屯鎮上林里) d3
北投埔(草屯鎮碧峰里) d4
月眉厝(草屯鎮碧峰里) d5
草屯北角:
牛屎崎(草屯鎮御史里) e1
新庄(草屯鎮新庄里) e2
下庄(草屯鎮敦和里) e3
崎仔頭(草屯鎮敦和里) e4
頂茄荖(草屯鎮加老里) e5
田厝仔(草屯鎮加老里) e6
石頭埔(草屯鎮石川里) e7
番仔田(草屯鎮新豐里) e8
南投一區:
林仔(南投市永豐里) g1
下庄仔(南投市平和里、龍泉里) g2
小半山(南投市福興里) g3
苦苓腳(南投市福興里) g4
崩崁(南投市福興里) g5
水尾仔(南投市新興里) g6
半路厝(南投市新興里) g7
牛運堀(南投市漳和里、漳興里) g8
半山(南投市平山里) g9
南投二區:
包尾(南投市振興里、千秋里) h1
內轆(南投市內興里、內新里) h2
營盤口(南投市營南里) h3
軍功寮(南投市軍功里) h4
新厝(中寮鄉義和村) h5
南投三區:
大竹圍(芬園鄉大竹村) i1
梓普寮(南投市鳳山里) i2
六分寮(南投市鳳鳴里) i3
施厝坪(南投市福山里) i4
橫山(南投市永興里) i5
南投四區:
清水(中寮鄉清水村) j1
內城(中寮鄉內城村) j2
龍安(中寮鄉龍安村) j3
龍岩(中寮鄉龍岩村) j4
爽文路(中寮鄉龍岩村) j5
永芳(中寮鄉永芳村) j6
分水寮(中寮鄉永和村) j7
拔仔頭(南投市東山里) j8
新厝(南投市東山里) j9
南投五區:
三塊厝(南投市三和里、三興里) k1
茄苳腳(南投市嘉和里、嘉興里) k2
新街(名間鄉新街村) k3
田寮(名間鄉新街村) k4
萬丹(名間鄉萬丹村) k5
番仔寮(名間鄉東湖村) k6
員林南角★(9)
番仔崙(員林鎮崙雅里) l1
湖水坑(員林鎮湖水里) l2
林厝(員林鎮林厝里) l3
柴頭井(員林鎮林厝里) l4
振興(員林鎮振興里) l5
崎仔腳(員林鎮協和里) l6
員林北角★(10)
東山(員林鎮中東里、東北里、南東里) m1
三塊厝(員林鎮鎮興里) m2
大崙坑(員林鎮大峰里) m3
浮圳(員林鎮垺圳里) m4
浮圳尾(員林鎮西東里) m5

fig3 老二媽會角頭分布圖

老二媽會每一大角下,分設若干小,角每小角須有 60人以上,每大角須有 500 人以上,每小角設董事一名,由會員互相推選。每一大角設理事一人,彰化、台中、 員林、南投、草屯各設監事一人。另有總理、副總理各一人,對外代表老二媽會,對 內綜理一切會務,此外尚有書記一人,由總理提聘。

2.活動

老二媽會每年三月廿五日「作會」,即舉行董事會,理監事與總理等均要出席。 由輪值之角頭籌辦中午聚餐,每次約辦十五桌。以前另有一桌請乞丐。當然還要祭拜 媽祖,演戲酬神。老二媽會有一專屬曲館集樂軒,每年作會及過爐時,集樂軒的陣頭 都要出來,由老二媽會補助一萬二千元。

每年八月間在輪值角頭舉行「過爐」,由大公補助爐主五百斤稻穀的價錢,並致 送「押爐金」及「過爐燈」、紅聯等給爐主,輪值角頭到南瑤宮請媽祖蒞臨遶境,當 天並有「吃會」,由輪值角頭之會員宴請其他角頭的會員,亦稱「值角」;在農村地 區,值角範圍內非會員亦拜拜請客,稱作「值黏」,尤其在中寮鄉之山區,據聞居民 頗為好客,平均每二戶就殺一隻豬拜拜請客。以往每逢過爐時,會員要挑■籠擔,為 一種四方形竹器,內放衣物、乾糧等,到值角會員家吃會,過爐當天吃中餐、晚餐, 宿一夜後,第二天吃完早餐再走。據龍眼林角資料記載,日據期間曾在龍眼林舉行過 兩次過爐,即 1909年與 1937年各一次。

老二媽亦不定期出巡,最近一次的出巡是在民國 73年 5月初 9日,出巡十二角 頭。

民國 53年老二媽會曾會同興二媽會及老五媽會前往笨港進香,迄今老二媽會未 再往進香,今年(1989)本來傳聞將往進香,不過老二媽會內部因總理職位發生糾紛 ,人事紛擾不已,故今年不克前往。老二媽會前往笨港進香時,例由彰化開基祖廟( 五福戶)擔任接頭香。

(四)興二媽會

1.沿革與組織

興二媽會有一同治己已年(1869)之香爐,可能已有一百二、三十年之歷史。從 日據時期以至於今,興二媽會的發展與西屯廖家關係密切,先是廖田成擔任總理,後 其子廖坤地擔任總理,民國 45年廖坤地去世後,由其子廖圻炘與張阿和、廖峰明等 三人同任總理,後張阿和過世,廖峰明亦於民國 68年過世,民國 70年起,由廖圻炘 一人擔任總理迄今。

興二媽會現有會員 3273人,分屬十個角頭,如下★(11)

八張犁角:
八張犁(台中市西屯區廣福里) a1
大田心仔、四塊厝(大雅鄉三和村) a2
林厝庄(台中市西屯區林厝里) a3
港尾、橫山角:
港尾仔(台中市西屯區港尾里) b1
下橫山(大雅鄉橫山村) b2
■■、烏日角:
王田(大肚鄉王田村) c1
山仔頂(大肚鄉福山村) c2
頂■■(烏日鄉三和村) c3
同安厝、下■仔(烏日鄉東園村) c4
烏日(烏日鄉烏日村、湖日村) c5
大雅、楓樹腳角:
壩仔(大雅鄉大雅村) d1
上橫山(大雅鄉秀山村) d2
楓樹腳(大雅鄉上楓村) d3
牛埔仔(潭子鄉大富村) d4
圓籃仔(大雅鄉員林村) d5
員寶庄角:
西員寶(潭子鄉西寶村) e1
東員寶(潭子鄉東寶村) e2
馬岡厝(大雅鄉三和村) e3
三角仔(神岡鄉三角村) e4
中營(神岡鄉三角村) e5
上七張犁(台中市北屯區同榮里) e6
瓦■角:
瓦■仔(潭子鄉瓦■村) f1
頭家厝(潭子鄉頭家村) f2
新田(潭子鄉新田村) f3
校栗林(潭子鄉栗林村) f4
潭子(潭子鄉潭北、潭陽、潭秀村) f5
聚興(潭子鄉聚興村) f6
甘蔗崙(潭子鄉甘蔗村) f7
茄荎(潭子鄉嘉仁村) f8
西勢(豐原市西勢里) f9
溪洲(神岡鄉溪洲村) f10
軍功寮(台中市北屯區軍功里) f11
何厝、三厝角:
溝仔墘(台中市南屯區溝墘里) g1
三塊厝(台中市南屯區三厝里) g2
麻園頭(台中市西區忠明里、公正里) g3
何厝(台中市西屯區何厝里、何安里) g4
西屯、惠來厝角:
惠來厝(台中市西屯區惠來里) h1
西屯(台中市西屯區西安里、西墩里) h2
下石牌(台中市西屯區大河里) h3
石牌(台中市西屯區上石里) h4
下七張犁角:
豬哥庄(台中市南屯區文山里) i1
下七張犁(台中市西屯區協和里) i2
水堀頭(台中市西屯區福安里、永安里) i3
潮馬角:
潮洋庄(台中市西屯區潮洋里) j1
馬龍潭(台中市西屯區龍潭里) j2
永定厝(台中市南屯區永定里) j3
新庄仔(台中市南屯區新生里) j4
鎮平(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 j5
麻■埔(台中市南屯區豐樂里) j6
南屯(台中市南屯區南屯里)★(12) j7
公館(台中市西區公館里) j8

fig4 興二媽會角頭分布圖

與二媽會每一大角平均會員數約三百人左右,有一名負責人,亦為董事,每大角 內董事約 8∼10人,設有大總理及副大總理管理會務。

2.活動

每年三月廿五日在南瑤宮「作會」,先祭拜,要用豬羊及曲館等,祭後開董事會 。雖與老二媽會同一天作會,但祭典分開,只有作戲合併舉行,平均負擔戲金。興二 媽會以前有固定的曲館興祿軒,每年給他們一千斤的稻穀,民國 45年以後,即無固 定契約關係。

每年四月中旬以前舉行「過爐」,即由爐主、副爐主、正副總理及輪值角頭之董 事等到南瑤宮請爐,將爐放在爐主家,稱作「安爐」。媽祖金身則請到公地,供民眾 祭拜。當天輪值角頭「請會腳」,宴請其餘角頭來的會員,平均一個輪值角頭之會員 要請八至十個會腳,此一吃會活動不曾間斷,而且輪值角頭內之非會員亦同樣祭拜媽 祖,宴請親友,稱作「值黏」,十個角頭無一例外。過爐時,一角頭內通常有三、四 十台戲。香爐在爐主家供奉半年,至九月左右送至副爐主家,供奉半年,次年三月廿 日以前必須送回南瑤宮,稱作送爐。大公補貼正副爐主各稻穀二百斤,以為送爐之需 ,另外補助輪值角頭一千斤稻穀作物請爐費用,包括道士禮、六十斤麵龜、六十斤壽 桃以為祭祀之需。

民國 53年興二媽會曾與老二媽會及老五媽會合辦進香,民國 71年興二媽會獨自 前往笨港進香,在新港鄉南港村水仙宮為其「祖家媽」換龍袍,並至奉天宮交香,而 老二媽會總理之子稱應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可見二會意見不一,這或許是 71年興二 媽會獨自前往進香的原因之一吧?

(五)聖三媽會

1.沿革與組織

聖三媽會成立年代不詳,但迄今歷任總理已有十代,即第一代石添,第二代曾傳 ,第三代林番,第四代張顯文,第五代余石龍,第六代林光輝,第七代林金山( 民 12∼39年),第八代林阿火(民 39∼53 年),第九代林爾川(民 53∼67 年),第 十代余德裕(民 67∼ ),其中林金山與林阿火為兄弟,林阿火與林爾川是父子。

聖三媽會會員一直相當穩定,到民國 50年左右,只有五百多個「會份」,民國 69 年開始增收會員,欲入會者先在南瑤宮向聖三媽卜杯,獲允的話,須以向南瑤宮 添油香五百元之收據,方能向聖三媽會申請入會,至 71年共有會員 1375人,現在又 已增至一千五百多人。

會員分屬十二大角,平均每大角約 120人,大角下設小角,其角頭分布如下★(13)

一、
彰化角(彰化市內) 46人
過溝仔角(彰化市新華里、新興里、忠孝里等) 54人 a1
二、
南門口角(彰化市成功里、南瑤里) 119人 b1
三、
大竹角(彰化市大竹里、竹中里) 57人 c1
牛埔仔角(彰化市牛埔里) 52人 c2
四、
番社口角(彰化市香山里) 40人 d1
外快官角(彰化市牛埔里) 40人 d2
田中央角(彰化市田中里) 24人 d3
五、
柴坑仔角(彰化市國聖里) 41人 e1
渡船頭角(彰化市三村里) 41人 e2
山寮角(彰化市三村里) 45人 e3
六、
下茄荖角(芬園鄉嘉興村、茄荖村) 102人 f1
七、
同安厝角(烏日鄉螺潭村、東園村) 62人 g1
溪尾寮角(彰化市石牌里維新庄、福田庄,烏日鄉溪尾村, 芬園鄉舊社村) 45人 g2
八、
喀哩角(烏日鄉北里村、南里村) 101人 h1
九、
丁台角(霧峰鄉丁台村) 69人 i1
四德角(霧峰鄉四德村) 47人 i2
十、
南勢角(霧峰鄉北勢村、南勢村) 120人 j1
十一、
北庄角(神岡鄉庄後村、北庄村) 104人 k1
十二、
大雅角(大雅鄉六寶村、西寶村、大雅村,神岡鄉圳堵村、154人 l1 圳前村

fig5 聖三媽會角頭分布圖

其中第十二大角之圳堵村及圳前村會員,原自成一大,角但因他們堅持把原在八 月舉行之過爐,改到九月,民國 57年圳堵值角時,即在九月過爐,民國 69年值角時 亦欲在九月舉行,當時聖三媽會決議將圳堵角與大雅角合併,由兩角自行協調過爐時 間,但圳堵不願意,遂放棄會份,自此未再參加吃會,但聖三媽總理稱仍為其保留會 籍。

聖三媽會設會員代表,每二十人互選一人為代表,會員代表互選董事,董事名額 依小角人數,不足五十人者,選一人為董事,超過者每 50人即增選一人為董事,董 事互選九人為常務董事,常務董事互選一人為大總理,另有副大總理二名。此外,會 員代表及董事選任監事五人,再互選一人為常務監事。以上各職,任期均為六年,連 選得連任。

2.活動

每年三月廿六日在南瑤宮舉行聖三媽聖誕祭典,以前林家當總理時,各角頭董事 及曲館,在林家集合,再一齊同往南瑤宮,祭拜完後,祭品亦拿回總理家,舉行共宴 。

每年八月舉行過爐,日期由輪值爐主決定。當天由大總理、副大總理、及角頭董 事到南瑤宮請聖三媽及開基三媽(南瑤宮的鎮殿媽),由開基三媽押聖三媽之正爐送 到爐主家安爐,副爐及媽祖金身放在臨時搭設的神位,供人祭拜,聖三媽神轎則在角 頭內遶境。當天角頭內會員宴請會員,非會員亦開宴開客。

聖三媽每次前往進香,皆循古例,夜晚步行,白天休息,需五天五夜,民國 69 年與 75年這兩次進香都是如此。這兩次進香都只有聖三媽會與新三媽會合辦,老六 媽會未參與。這兩次進香都是以水仙宮為目的地,強調在水仙宮之祭典,獻龍袍★(14)。 每逢三媽年進香,必由番社彰山宮王爺接頭香,枋橋頭天門宮武西二媽接二香,據聞 番社每次接頭香都要花三、四十萬元左右。

(六)新三媽會

1.沿革與組織

新三媽會成立於何時,並無確切證據可尋。其性質甚是特殊,屬於所謂的「招庄 頭」,即以村庄為單位,村庄若加入,則庄內每位居民皆為會員,共有六庄,即

  • 崙仔平(彰化市平和里)
  • 水尾仔(彰化市磚■里)
  • 後港仔(彰化市東芳里,包含下竹圍仔)
  • 西門口(彰化市西興里)
  • 磚仔■(彰化市磚■里)

fig6 新三媽會六庄分布圖

2.活動

每年三月廿七日在南瑤宮「作會」,先是董監事及代表等開會,再由輪值之角頭 的會員各自準備牲禮,前往祭拜媽祖。當天在南瑤宮之前演戲,新三媽正尊留在南瑤 宮看戲,副尊則請到輪值角頭內遶境,看戲。當天晚上在南瑤宮卜爐主,由舊爐主捧 杯,頭家檢杯。

自古六庄有所謂「請媽祖」活動,即每年八月選一天到南瑤宮請新三媽,當天在 六庄內遶境,並拜拜請客。但五、六十年前六庄即分開各自請媽祖。即磚仔窯八月八 日,水尾仔八月九日,下竹圍八月十二日,崙仔平、後港仔、西門口八月十五日請媽 祖。現在的情況是輪值之角頭,在三月廿七日當天,作會,過爐、請媽祖三項活動同 時舉行,廿八日送媽祖回南瑤宮,並送爐至新爐主家。八月就不再往南瑤宮請媽祖。 新三媽過爐時,沒有會員間之吃會,但有全庄性之宴客。

到笨港進香時,六庄全體會員每人要收費三百元,有關近年進香情形,請參閱聖 三媽會部份。

(七)老四媽會

1.沿革與組織

老四媽會成立於光緒九年(許嘉明 1975:184),迄今已有一百餘年。另據台中 縣志,民前 13年(1899)大肚下堡之居民(即今天肚角)為了漳州人辦同鄉會及福 利安全而創四媽會,由沙轆支廳茄投區陳日目主倡,一人一元合買會地,隸屬彰化南 門口區之南瑤宮,入會者為大肚下堡之漳州人與泉州人 360名(張勝彥1989:98)。 根據民國 72 年之計,會員有 7634 人★(15),但民國 68 年以前會員並沒有這麼多,此 乃因現任總理賴嘉勇上任以後,積極招收會員之故。老四媽會會員分布於十二大角, 範圍如下★(16)

關帝廳角:
永靖(永靖鄉永東村、永西村) a1
官底水尾庄(永靖鄉永南村、永北村) a2
湳港西(永靖鄉港西村、五福村) a3
湳港舊庄(永靖鄉湳港村) a4
新庄(永靖鄉新庄村) a5
曾厝崙(田尾鄉南曾村、北曾村) a6
鎮平厝仔(田尾鄉新生村) a7
鎮平(田尾鄉南鎮村、北鎮村) a8
新興庄(田尾鄉新興村) a9
大肚角:
山仔腳(大肚鄉山陽村) b1
社腳(大肚鄉社腳村) b2
大肚大肚鄉新興村、大東村、永和村、大肚村) b3
永順(大肚鄉永順村) b4
寮仔(大肚鄉成功村) b5
田中央(龍井鄉田中村) b6
竹坑、崙仔(龍井鄉竹坑村) b7
茄投頭(龍井鄉龍東村) b8
茄投尾(龍井鄉龍西村) b9
水裡港(龍井鄉麗水村) b10
海埔仔(龍井鄉福田村) b11
埤腳角:
新竹圍庄(埔心鄉梧鳳村) c1
二重湳庄(埔心鄉二重村) c2
菜寮(埔心鄉埤霞村) c3
埤腳(埔心鄉埤腳村、埤霞村) c4
小三角潭(大村鄉新興村之一部分) c5
大崙庄(大村鄉大崙村) c6
加錫(大村鄉加錫村) c7
竹圍(溪湖鎮中竹里) c8
水堀頭角:
林厝庄(台中市西屯林厝里) d1
水堀頭(台中市西屯福安里、永安里) d2
何厝庄(台中市何厝里、何安里) d3
過溝角:
港尾(大村鄉美港村) e1
大橋頭(大村鄉大橋村) e2
蓮花池(大村鄉村上村) e3
過溝(大村鄉過溝村) e4
擺塘(大村鄉擺塘村) e5
彰化角:
中庄(花壇鄉中庄村) f1
花壇(花壇鄉花壇村) f2
中口(花壇鄉中口村) f3
北口(花壇鄉北口村,包含溪仔底與大庭) f4
南口(花壇鄉南口村,包含莊龍村與南口) f5
崙仔頂(花壇鄉崙雅村) f6
湳尾(彰化市) f7
豐原角:
社皮(豐原市社皮里) g1
西勢仔(豐原市西勢里、西安里) g2
鐮仔坑口(豐原市鐮村里) g3
南坑(豐原市中陽里) g4
大埔厝(潭子鄉大豐村) g5
潭子(潭子鄉潭秀、潭北、潭陽三村) g6
新田(潭子鄉新田村) g7
茄荎(潭子鄉嘉仁村) g8
軍功寮(台中市北屯區軍功里) g9
大坑(台中市北屯區東山里、大坑里) g10
陳厝厝角:
陳厝庄 (永靖鄉東寧村、永興村) h1
浮圳庄(永靖鄉浮圳村) h2
五汴頭(永靖鄉五汴村) h3
庚口厝(埔心鄉經口村) h4
枋橋頭(社頭鄉橋頭村) h5
張厝庄(社頭鄉張厝村) h6
犁頭厝角:
黃厝(大村鄉黃厝村) i1
犁頭厝(大村鄉福興村) i2
埤仔頭(大村鄉平和村) i3
三家春(花壇鄉長春村) i4
大村角:
大庄(大村鄉大村村) j1
大橋頭(大村鄉大橋村) j2
大庄頂溝仔(大村鄉田洋村) j3
貢旗(大村鄉貢旗村) j4
南勢仔(大村鄉南勢村) j5
大雅角:
大田心仔、四塊厝、馬岡厝(大雅鄉三和村) k1
圓籃仔(大雅鄉員林村) k2
上橫山(大雅鄉秀山村) k3
六張犁(大雅鄉六寶村) k4
下橫山(大雅鄉橫山村) k5
楓樹腳(大雅鄉上楓村) k6
西員寶(大雅鄉西寶村) k7
壩仔(大雅鄉大雅村) k8
社口(神岡鄉社南村、社口村) k9
員林角:
三條圳(員林鎮三條里、三橋里) l1
口厝(員林鎮黎明里) l2
萬年(員林鎮萬年里) l3
溝皂(員林鎮溝皂里) l4
田中央(員林鎮中央里) l5
東門埤頂、高厝(員林鎮東和里) l6

fig7 老四媽會角頭分布圖

老四媽會角頭中設小角,每一小角不得少於 26人,每一小角推一人為代表,稱 為「柳仔頭」。老四媽會由大總理綜理會務,提聘副大總理六名,監察人三名,顧門 若干名。此外,每一大角設總理一名,副總理一名,監察人一名,幹事一名★(17)

2.活動

老四媽會每年三月廿八日在南瑤宮作會,慶祝老四媽聖壽。每年四月間舉行過爐 ,爐主係十二角頭依前述之順序輪流在角頭會員中卜出,卜中爐主者可請本尊老四媽 在家供奉十二天,再送回南瑤宮,過爐當天由爐主宴請各角頭代表,每次約四十桌。 此外,每一大角各有一尊「祖家媽」,角頭內之代表才有資格卜爐主。

民國 51年老四媽會曾與聖四媽會、老大媽會合辦進香,來回共五天五夜,由各 角頭分段輪流抬轎,當時關帝廳角與大雅角未參加抬轎(李俊雄 1988:88),可能 即未參加進香。民國 68年與 76年老四媽會與聖四媽會二度合辦進香★(18),民國 70年 老四媽會獨自往笨港進香,行程均已改為三天,但老大媽會都未參加。每次進香都在 水仙宮換龍袍,並在新港奉天宮會香;皆由大南門開彰祖媽接頭香,枋橋頭武西二媽 接二香。

(八)聖四媽會

1.沿革與組織

聖四媽會成立年代略晚於老四媽會,也就是在光緒九年之後。成立迄今,已歷四 代總理,第一代黃耀南(舉人),第二代邱漢水,第三代陳世金,第四代邱昭明(邱 漢水之子)。聖四媽會會員皆分布於永靖鄉、埔心鄉及田尾鄉內,除基督教徒與天主 教徒之外,都是會員,屬所謂「招庄頭」者。原有六角頭,民國 54年溪洲鄉溪墘厝 加入,而成七角頭,其角頭分布如下(許嘉明 1975:184-185,部分資料已更正)。

舊館角:
新館(埔心鄉新館村) a1
舊館(埔心鄉舊館村) a2
南館(埔心鄉南館村) a3
芎蕉腳(埔心鄉芎蕉村) a4
四塊厝(永靖鄉四芳村) a5
湳墘(永靖鄉湳墘村) a6
海豐崙角:
海豐崙(田尾鄉海豐村) b1
竹仔腳(永靖鄉竹子村) b2
福興庄(永靖鄉福興村) b3
羅厝(埔心鄉羅厝村) b4
獨鰲角:
崙仔尾(永靖鄉崙美村) c1
獨鰲(永靖鄉獨鰲村) c2
同安底(永靖鄉同安村) c3
打廉角:
打廉(田尾鄉打廉村) d1
溪畔(田尾鄉溪畔村) d2
柳樹湳(田尾鄉柳鳳村) d3
饒平(田尾鄉饒平村) d4
五汴頭角:
關帝廳(永靖鄉永東、永西、永南、永北等村) e1
太平(埔心鄉太平村) e2
五汴頭(永靖鄉五汴村) e3
庚口厝(埔心鄉經口村) e4
烏■(永靖鄉瑚璉村) e5
埔心角:
東門(埔心鄉東門村) f1
義民(埔心鄉義民村) f2
埔心(埔心鄉埔心村) f3
油車(埔心鄉油車村) f4
吳厝(埔心鄉大華部分村) f5
大溝尾(埔心鄉仁里村全部及大華村部分) f6
溪墘厝角:
溪厝(溪洲鄉溪厝村) g1
墘厝(溪洲鄉墘厝村 g2

fig8 聖四媽會

聖四媽會有一個七角頭共有之公廟五湖宮,位於埔心鄉義民村,係自南瑤宮分香 而來,建廟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參見頁83)。每一角頭有一副大總理及一個董事,十 四、五個首事,而由大總理綜理全會的會務。

2.活動

每年三月廿八日聖四媽會與老四媽會同一天「作會」,值年爐主及大總理、各角 頭副大總理、董事等要去南瑤宮給聖四媽「作壽」。鱸主要準備五牲,與祭人員要穿 禮衣,有誦經團,「作戲」則由廟方(市公所)開支。

每年由一角頭輪流舉行過爐,在四月中舉行,日子由爐主決定。過爐時,爐主要 去南瑤宮請「本座」聖四媽及五湖宮請聖四媽「分尊」,爐主要負責安排演戲、陣頭 遶境等,也要宴請各角頭副大總理及董事,費用不向角頭會員收取,而是爐主有錢的 話自行開支,沒錢的話,會員放伴,即捐助幫忙之意。以前過爐時要宴請會腳,戰爭 時期停止會員吃會,迄今仍未恢復,僅由董事等頭人代表至爐主家吃會。過爐當天亦 同時卜下任爐主。

自民國 51年以來,聖四媽會已三次前往笨港進香,即 58年、 68年、 76年。每 次都是各角頭信徒自行組織車輛,會媽會沒有安排。

(九)老五媽會

1.沿革與組織

老五媽會不知成立於何時,但據「台中州大屯郡宗教團體台帳」記錄,南屯庄水 碓於光緒五年(1879)成立五媽會,祭祀南瑤宮老五媽,水碓現今仍為老五媽會小角 ,可見老五媽會成立至少有 110年了。而其先輩圖顯示歷代總理已有 14人,即第一 任林瘠科,第二任林海木,第三任林老槌,第四任林泉,第五任林允卿,第六任林老 成,第七任吳士梅,第八任周木火,第九任陳查某,第十任林文良,第十一任林在邦 ,第十二任林春成,第十三任林春木,第十四任賴平進★(19)。現任第十五代總理林允敏 。民國 53年時,有會員 5612人,至民國 75年,增為 6975人,分成十二大角,如下 ★(20)

第一角(霧峰角):    會員數 圖9代號
萬斗六(霧峰鄉萬豐村)   82人 a1
舊社仔(霧峰鄉舊正村) 83人 a2
六股(霧峰鄉六股村) 61人 a3
乾溪(霧峰鄉峰谷村) 137人 a4
坑口(霧峰鄉坑口村) 39人 a5
霧峰(霧峰鄉錦榮村、本堂村、萊園村、中正村 186人 a6 、本鄉村、甲寅村)
第二角(吳厝角):
四塊厝(霧峰鄉四德村) 90人 b1
吳厝(霧峰鄉五福村) 169人 b2
柳樹湳(霧峰鄉北柳村、南柳村) 225人 b3
第三角(喀哩角):
喀哩(烏日鄉南里村、北里村) 48人 c1
石螺潭(烏日鄉溪埧村) 109人 c2
溪心壩(烏日鄉溪埧村) 116人 c3
番仔園(烏日鄉東園村) 99人 c4
下同安厝(烏日鄉溪埧村) 75人 c5
詔安厝(烏日鄉)
第四角(涼傘樹角):
五張犁(烏日鄉五光村) 101人 d1
阿密哩(烏日鄉光明村) 98人 d2
頭前厝(烏日鄉前竹村) 84人 d3
涼傘樹(大里鄉樹王村) 147人 d4
東勢尾(大里鄉祥鷺村) 49人 d5
第五角(大里角):
大里(大里鄉大里村、新里村) 158人 e1
詹厝園(大里鄉夏田村) 111人 e2
草湖(大里鄉東湖村、西湖村) 145人 e3
番仔寮(大里鄉仁化村) 110人 e4
竹仔坑(大里鄉建民村) 107人 e5
第六角(樹仔腳角):
樹仔腳(台中市南區樹德里、樹義里) 200人 f1
下橋仔頭(台中市南區永興里、福興里、和平里) 240人 f2
頂橋仔頭(台中市東區頂橋里) 116人 f3
城隍廟(台中市城隍里) 43人 f4
南門橋頭(台中市頂峰里) 35人 f5
第七角(北屯角):
北屯(台中市北屯區北屯、北興、三光、北區錦 275人 g1 州、錦華等里)
軍功寮(台中市北屯區和平里、軍功里) 160人 g2
番仔路(太平鄉新光村) 107人 g3
十甲仔(台中市東區十甲里等) 108人 g4
第八角(潭子角):
潭子(潭子鄉潭子街) 112人 h1
新田(潭子鄉聚興村、新田村) 119人 h2
三份埔(台中市北區松竹里) 169人 h3
二份埔(台中市北屯區平田里、平和里) 106人 h4
頭家厝(潭子鄉頭家村) 238人 h5
瓦■仔(潭子鄉瓦■村) 120人 h6
第九角(南屯角):
南屯(台中市南屯區南屯里、永定里、新生里、 153人 i1 田心里)
半平厝(台中市南區西川里) 110人 i2
土庫(台中市西區土庫里) 131人 i3
田心(台中市南屯區田心里) 501人 i4
麻■埔(台中市南屯豐樂里) 63人 i5
鎮平水碓仔(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 70人 i6
第十角(學田角):
學田(烏日鄉學田村) 166人 j1
上同安厝(台中市南屯區春社里) 47人 j2
牛埔仔(台中市南屯區中和里) 39人 j3
九張犁(烏日鄉九德村) 150人 j4
烏日(烏日鄉烏日村、湖日村) 83人 j5
第十一角(茄苳腳角):
茄苳腳(彰化市茄苳里) 150人 k1
新竹圍(彰化市茄南里) 68人 k2
過溝仔(彰化市新華里) 65人 k7
茂盛厝(和美鎮犁盛里部分) 80人 k3
中寮(和美鎮中寮里合部及中圍里部分) 157人 k4
新庄仔(和美鎮新庄里) 89人 k5
詔安厝(和美鎮詔安里) 48人 k6
第十二角(大崙角):
茄苳林(大村鄉茄苳村) 108人 l1
加錫(大村鄉加錫村) 117人 l2
菜寮(埔心鄉埤腳埤腳村) 70人 l3
大崙(大村鄉大崙村) 147人 l4
港後巷(大村鄉大崙村) 27人 l5
下崙(秀水鄉下崙村) 92人 l6
金陵(秀水鄉金陵村) 40人 l7

fig9 老五媽會角頭分布圖

老五媽會設總理一人、副總理二人、總務一人、監事三人,各小角設董事一至三 人,全會共有董事 117人,含蓋 65村里,約每五十人左右產生一董事。

2.活動

老五媽會每年三月廿九日在南瑤宮作會,開董事會,並由輪值角頭宴請總理、董 事等,以前是「辦桌」,現在僅由舊爐主準備便當,另外還準備一些東西給乞丐吃。 作會的費用由輪值角頭之會員平均分攤。當天卜爐主,按輪值角頭內之董事的名字, 一一叫名卜杯,卜到之小角,回去以後,再從會員中卜出爐主一人,及頭家十二人, 頭家要幫忙過爐的事情。作會當天,各董事要將由各小角收集來的會費(每年每人繳 二十元)繳出來;卜出當爐主的小角後,這些錢要交給該小角之董事,以為過爐時作 戲及豬羊牲禮等祭品之需。

每年農曆四月間過爐,由爐主到南瑤宮請爐,老五媽的正尊要押爐,副尊的媽祖 亦請很多尊,因為每一庄頭有作戲的地方就要有一尊媽祖在那裡看戲。媽祖之正爐由 總理安爐,置於爐主家,不能給別人拜,三月廿三日以前送回南瑤宮。過爐當天,輪 值角頭之會員要宴請其餘角頭之會員,稱為「吃會」,吃會時會員以十人為一組,到 分配到的輪值會員家,現在可以吃中、晚兩餐,以前還可以過夜,第二天吃完早餐再 走。

民國 53年老五媽會曾與老二媽會、興二媽會前往笨港進香,當時只有第四大角 會員參加,分由頭前厝、涼傘樹、阿密哩、五張犁,輪班抬轎,由農曆三月十七日至 二十二日共五天,有步行隊、腳踏車隊、包車隊等。可見往昔進香亦如同過爐,採角 頭輪流制, 53年迄今,老五媽會未再參與進香。

(十)老六媽會

1.沿革與組織

據老六媽會沿革簡介,老六媽會係光緒廿年(1894)由太平鄉望族林垂拱先生發 起★(21)。成立之初僅有會員一百多名,由林垂拱任首任總理,他逝世後,由台中橋仔頭 望族林祖藩任第二任總理,第三任總理為賴癸林,民國 58年向台中市政府備案,變 更為管理委員會制,總理改稱主任委員,民國 75年改選賴泗郎(賴癸林之子)為主 任委員★(22)。民國 58年時,計有會員 4108人,民國 77年會員已增至 4834人。目前會 員分成十二大角,其角頭分布如下★(23)

第一角:
頭汴坑(太平鄉東汴村) a1
車籠埔(太平鄉光隆村、興隆村、德隆村) a2
第二角:
太平(太平鄉太平村、中平村) b1
三汴(太平鄉東平村) b2
山仔腳(太平鄉東平村) b3
下■仔(太平鄉中興村) b4
崎埒(太平鄉中興村) b5
第三角:
番仔寮(大里鄉仁化村) c1
塗城(大里鄉瑞城村、塗城村) c2
內新(大里鄉東昇村、日新村) c3
第四角:
旱溪(台中市東區東門里、旱溪里、十甲里) d1
橋仔頭(台中市南區南門里、江川里) d2
第五角:
後龍仔(台中市西區永龍里、民龍里、和龍里) e1
下街仔(台中市西區平和里) e2
麻園頭(台中市西區公正里、忠明里) e3
淡溝仔(台中市北區淡溝里) e4
賴厝■(台中市北區賴厝里、賴村里、育德里) e5
第六角:
■仔(台中市北屯區■仔里、太平鄉宜欣村) f1
■仔坑(太平鄉光華村) f2
坪林(太平鄉坪林村) f3
第七角:
水景頭(台中市北屯區水景里) g1
軍功寮(台中市北屯區軍功里、和平里) g2
第八角:
北屯(台中市北屯區北興里、東光里) h1
舊社(台中市北屯區舊社里) h2
二份埔(台中市北屯區平田里、平和里) h3
第九角:
潭子(潭子鄉潭北、潭秀、潭陽三村) i1
校栗林(潭子鄉栗林村) i2
瓦■仔(潭子鄉瓦■村) i3
甘蔗崙(潭子鄉甘蔗村) i4
頭家厝(潭子鄉頭家村) i5
三村里(豐原市三村里) i6
第十角:
四張犁(台中市北屯區仁美里、四和里、水湳里、仁和里) j1
上七張犁(台中市北屯區同榮里) j2
後庄仔(台中市北屯區后庄里) j3
陳平(台中市北屯區陳平里) j4
第十一角:
楓樹腳(台中市南屯區楓樹里) k1
鎮平(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 k2
烏日(烏日鄉烏日村、湖日村) k3
第十二角:
過溝仔(彰化市新華里、新興里、博愛里、忠孝里等) l1
下■庄(彰化市下■里) l2
市仔尾(彰化市中正里、文化里) l3
詔安厝(和美鎮詔安里) l4
嘉犁庄(和美鎮嘉犁里) l5

fig10 老六媽會角頭分布圖

老六媽會角頭組織除分布上述地區之外,原本烏牛欄、豐原街亦有二百多名會員 ,合屬一角頭,後來因故未參加吃會,已廢二十幾年。上述十二大角中,因原屬第四 角之新庄仔廢角,故第四角與第六丑自今年起合角,因兩角會員數較少,吃會時負擔 不起,故合併。此外因第十一角與第十二角會員人數較少,值角吃會時負擔較重,故 由委員會議決兩角合併舉行過爐,俟兩角會員數達到標準時再各自舉辦,故老六媽現 雖有十二角,但實際是十角輪值過爐。

老六媽會設主任委員一名、副主任委員一名,委員十三名,即各大角各選出一名 委員,再加上總幹事為當然委員,總幹事係由委員會聘任。會員中約每六十人推選一 人為董事,各小角會員數不一,董事名額亦不一(現有董事計 85名)。會員每十人 為一小組,設組長一名,組長舊稱■籠頭。

2.活動

每年三月三十日(若月大)或四月一日(若月小)在南瑤宮作會,先舉行祭典, 誦經讀疏,祭典完後開董事會,當天並在南瑤宮前作大戲。每次開支約需四、五萬元 左右,計請誦經團一萬元,祭品(包括麵羊、麵豬、燈座、壽桃、壽麵、牲禮、五■ 等)約一萬元,發給董事車馬費一人二百五十元,約二萬餘元,中午便當約五千元。 不過市公所僅補助一萬五千元。作會當天並在南瑤宮卜爐主,先在輪值角頭內卜出董 事,卜到之董事就其所屬的會員內再卜出一人為爐主,一人為副爐主。

老六媽會每年四月間,最遲不超過五月舉行過爐,又稱請爐,即輪值角頭的董事 及爐主到南瑤宮請大爐並請媽祖,其目的主要是:ヾ會友聯誼,非輪值角頭之會員要 到輪值角頭拜媽祖,並給輪值角頭之會員請客,通常角頭人數多的話,一人平均請十 人左右,角頭人數少的話,一人約請十餘人;ゝ媽祖要在輪值角頭內遶境,請爐之後 半年,正爐主須把媽祖香爐送到副爐主家,這才是「過爐」的原意。以往「過爐」當 天亦有請客,現在已沒有。到次年媽祖生日之前,副爐主須將媽祖香爐送回南瑤宮, 此稱「送爐」。每年請爐及送爐之費用由老六媽會大公補貼正副爐主各稻谷五百斤的 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老六媽會之過爐活動曾停止八年未舉行,戰後好幾年才又 重新起會,現已第三回輪流,今年由第四角與第六角輪值。

老六媽會照理應與聖三媽會及新三媽會合辦進香,但過去兩次進香(民國 69年 與 75年)老六媽會均未參加,不過其他會媽會主辦進香時,老六媽曾往接駕,例如 民國 76年老四媽會與聖四媽會合辦進香,老六媽會即前往迎接,接駕費用約花二十 萬元左右,包括製黃令旗、頭旗、大燈、龍虎牌、彩牌、涼傘、芭蕉扇等,動員陣頭 一百多人,每人茶水費100元,雇用抬轎者及服務車(一台二百元),所有工作人員

 

四、分香子廟

若不計私廟與私壇,則與南瑤宮有分香關係的地方公廟,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其 主神自南瑤分香者,一種是其附祀神自南瑤宮分香者。這兩種分香子廟都可能藉著謁 祖進香而與南瑤宮維持穩定的關係,尤以主神自南瑤宮分香者為然。由於南瑤宮並無 分香廟宇之記錄簿,此項資料僅能依靠訪查而得。大致說來,附祀神自南瑤宮分香而 來之廟宇,在南瑤宮之媽祖會的會員分布範圍內發現頗多,不一一列舉,本節所述僅 限於主神自南瑤宮分香之地方公廟。

1.大雅永興宮

位於大雅村大雅路二十一號,是大雅鄉的公廟,主祀老四媽,另有觀音、註生娘 娘、關帝君、神農大帝等。有一「道光參拾年歲次庚戌孟秋月新建」匾,內記沿革曰 :「四媽先到壩子(即大雅),保護斯民,以故蒙其庥者,還思■答....公議建廟, 老幼皆歡欣鼓舞;時特舉總理廖交養,首事張石養、張儒瑞、江天珠、江明蓋、張安 然、賴文益、楊△△共襄其事,鼎力勸捐....」據民國 48年寺廟調查書載,永興宮 主神為湄洲媽祖,顯與上述沿革不符。筆者 77年 2月 2日前往採訪時,見有民國 71 年南瑤宮所贈「恩光普照」匾,上書「大雅永興宮蒞宮謁祖進香留念」。居民亦言鎮 殿主神為老四媽。永興宮例往南瑤宮進香,但並非每年舉行。八七水災後,廟毀,二 年後重建,三年後曾連續三年往南瑤宮進香,八年後亦曾再往進香,最近一次的進香 約在八年前,出動的遊覽車有一百多輛。永興宮媽祖約每三年繞境一次,戰前是在大 雅鄉十三庄內遶境,每天繞一庄,十三庄即大雅、大田心、四塊厝、西員寶、花眉莊 、上楓樹腳、下楓樹腳、頂員林、下員林、六張犁、埔仔墘、上橫山、下橫山。戰後 這十三村庄合為八村,即大雅村、三和村、西寶村、上楓村、員林村、六寶村、秀山 村、橫山村。不過每年例行的祭典僅向大雅村村民收丁錢,外村信徒要繳丁錢並卜頭 家爐主亦可。

2.台中市復興宮

位於復興路,原為老二媽會台中角復興小角之會員所有,主祀老二媽,民國 52 年自南瑤宮分香, 59年建廟,初建於鐵路旁,年久失修,71年破土重建,73年慶成 入火安座於現址。重建時係由老二媽會員 150人共同出資,會員除大部分居於台中市 者外,尚有來自太平鄉、大里鄉、烏日鄉、梧棲鄉者。其實復興小角早已於十幾年前 退出老二媽會,因當時只有會員四十幾人,不及五十人,不能成立一小角,也無法負 擔吃會,故退出。復興宮重建落成後,曾連續往南瑤宮進香三年。

復興宮現仍為老二媽會會員所有(但已不屬南瑤宮之老二媽會),現有會員 186 人,另設基本信徒 163人,與會員無關,但可選舉委員。每年三月廿三日及十一月一 日至三日祭典,只要有捐獻者,非會員亦可參與卜頭家爐主。每年三月二日吃會,會 會及頭家爐主一起會宴,每人出 250元。會員中有出新丁者要作「紅龜」給其他的會 員,每人一個,會方則要為新丁「■頷」。此外,會員要無條件的「份光明燈」,一 燈 300元。欲入會者須由兩名會員保證才可入會。有管理委員會,下分組,另有監事 ,經營管理頗上軌道。

3.台中市北屯上天宮

主祀老五媽,這是老五媽會北屯角之會員所建的廟,現成北屯區北興里及東光里 的公廟。民國 50年老五媽會北屯之會員林長庚自雕老五媽金身奉祀於其宅,民國 62 年林長庚、林長村兄弟捐獻廟地並發起募建,於當年 10月 18日入火安座,供奉老五 媽,並附祀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每年三月十二日北屯角會員之「私會」都在這裡舉 行。上天宮建後成為北屯的公廟,北屯區的北興、三光、北屯、東光里及北區的錦州 、錦村等里都在這裡共祀,但近年來各里各自建廟,三光里有九龍宮,北屯里有水仙 宮,上天宮現在只是北興里及東光里的公廟,每年正月半「下平安」以及十月半「還 平安」都以這兩里為祭祀範圍。

4.埔心鄉義民村五湖宮

主祀聖四媽,為南瑤宮聖四媽會所屬之公廟,共七角頭所有,即五汴頭角、舊館 角、打廉角、獨鰲角、溪墘角、海豐崙角及埔心角,溪墘角是光復後才加入。五湖宮 建於一百多年,前自南瑤宮分香而來,初時聖四媽放在同安底奉祀,後移到義民村今 廟旁一民宅,後倒塌,移義民廟奉祀,日據時期,居民擬新建媽祖廟,但未得政府許 可,遂以忠義廟名義申請建廟,光復後再建五湖宮。日據時代建廟之初(約六十年前) 原擬六角頭合建,後因當中有一角頭「字向」不好,故退出,僅剩五角頭,故稱五湖 宮。建廟之後,已回南瑤宮進香三次,第一次是「謝土」完畢,第二次是十幾年前, 第三次是民國 76年。聖四媽會每年卜爐主,是由大總理在五湖宮卜。

五湖宮除主神媽祖之外,右祀觀音,左祀註生娘娘,右廂祀關帝、城隍、斤山國 王,左廂有建廟之功勞者的長生祿位。此廟雖為聖四媽會七角頭公有,但現在廟內各 神每年的例行祭典,僅由義民村村民卜頭家爐主,於每年冬尾謝平安時卜來年的爐主 。

5.秀水鄉下崙村天慈宮

主祀媽祖,該村自古即奉祀彰化老五媽及枋橋頭媽祖,至四、五年前才建廟,因 廟宇建設尚未全部完成,故尚未去南瑤宮刈香。此宮另祀蘇王及池王,蘇王係自鹿港 分香而來,曾去刈香,池王則去南鯤鯓刈香。

6.龍井鄉竹坑村崙仔龍天宮

主祀老四媽,係自彰化南瑤宮分香而來,另祀彰化天后宮內媽祖及大肚頂街萬興 宮與大肚下街永和宮媽祖之分身,建於民國七十年,為龍井鄉竹坑村崙仔( 1-3 鄰) 之居民共祀。崙仔每年四月十七日參加西保二十庄迎媽祖之活動(參見頁89)。

7.溪州鄉溪墘厝(溪厝村、坑厝村)壽南宮

位於溪厝村中和路,主祀聖四媽,溪墘厝原即祀奉媽祖,二尊「在庄媽祖」清朝 時就有了,七十八年前庄內六畜不平安,問神說要去請彰化媽,請來後果真平安,以 後每年都去請,三十幾年前才雕聖四媽金身在庄內奉祀,原「在庄媽祖」,因原來之 竹造祠宇倒了,日本政府也不淮祀神,將之改作學校,後來又改為講習所,故有一尊 暫放在路口厝(中和村),一尊放在寶斗,都不歸還,故壽南宮的主神是聖四媽。壽 南宮於民國 74年改建完工,自從雕聖四媽之後,已往南瑤宮刈香兩回,每回都要連 續三年。

8.豐原市西勢仔慈安宮

主祀老四媽,尚在興建中,將於 79年年底完工,原址為福德祠,重建後樓下仍 是福德祠,二樓奉祀老四媽名慈安宮。西勢仔庄民每年八月半及十二月十六日例行祭 典,三月廿三日則老四媽會會員祭典,慈安宮落成後老四媽將成西安里居民之共同主 祀神,因建廟時是在西安里內居民收錢買廟地。

 

五、到南瑤宮來請媽祖

南瑤宮會媽會之會員分布的村庄內或小角內,其公廟常會在每年例祭時,前往南 瑤宮請其所尊奉的會媽到其村庄來,或參與遶境,或看戲,或同時接受民眾的祭拜, 這種例子多得不勝枚舉,此牽涉到信仰圈與祭祀畔的關係,此處從略。不過以下要敘 述的並非會媽會之角頭組織(無論大角或小角)內的請媽祖,而是角頭組織以外的請 媽祖或迎媽祖活動,這些活動也都有一定的地域範圍,其範圍有些與會媽會的角頭分 布部分疊合,有些則在會媽會之角頭分布之外。

1.東保十八庄迎媽祖

此一活動又稱「迎十八庄媽」,據「台中樂成宮簡介」,此一活動始於道光初年 ,迄今年( 78 年)已有 169年的歷史,但目前所見的證物,年代最早的是一支存於 下哩子的頭旗,居民稱為「十八庄媽頭旗」,為同治十年(1871)所置。十八庄迎媽 祖開始的時間比老五媽會還要早,在日據時期活動亦未曾間斷,迄今仍於每年三月初 一至二十日之間舉行。

說是十八庄,但實際參與的村庄並不只十八個,其活動順序如下:初一下哩仔, 初二阿密哩,初二五張犁(以上屬烏日鄉),初四瓦■仔,初五詹厝園,初六大突寮 ,初七■仔,初八涼傘樹,初九內新庄(以上大里鄉),初十車籠埔(太平鄉),十 一塗城,十二草湖(以上大里鄉),十三霧峰,十四柳樹湳,十五吳厝庄、四塊厝、 舊社、萬豐,十六丁台(以上霧峰鄉),十七喀哩、溪心壩、石螺潭(以上烏日鄉) ,十八、十九兩日空檔★(24),二十日媽祖經烏日鄉前竹村、九德村、仁德村、台中市樹 義里、樹德里、麻■埔、南屯、田心、土庫、公館等庄遶境,回駕台中市萬春宮及旱 溪樂成宮(參見圖11)。

活動開始時,首日是由「頭庄」下哩仔居民到鄰近的台中市旱溪樂成宮,台中市 萬春宮,以及域內的大里鄉內新庄新興宮、大里福興宮、喀哩新南宮及番仔寮振坤 宮去請媽祖,此外,前一天即已到南瑤宮去請老五媽,居民稱為彰化媽或南門媽(因 南瑤宮在昔日之南門外),以及到芬園鄉寶藏寺去請媽祖。除了萬春宮台中媽第二天 連其神轎一併送回外,其餘媽祖都參與十八庄的遶境活動,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為止 。十八庄迎媽祖這個活動整體來說是「十八庄媽」會同彰化媽、台中媽、旱溪媽、內 新媽、大里媽、番仔寮媽在十八庄內遶境遊庄,一天一個村庄(十五日與十七日是數 個村庄合併舉行),輪完為止。

據聞此十八庄迎媽祖之緣起是因昔時當地水稻常生「烏龜」蟲害,請彰化老五媽 來遊境,神到之處,蟲害即消失,十八庄遊完之後,虫被趕到沿海地區,故接著四月 初一開始西保廿庄的迎媽祖活動。但據「台中樂成宮簡介」( 1983 )驅趕蟲害的為 「旱溪媽」據十八庄居民說,昔有水患,但迎十八庄媽祖時,陣頭行過溪底路,香插 到那裡,大水就跟著到那裡,成為溪路,不會淹到村庄,此稱為「抓水路」。因有此 靈驗事跡,十八庄的迎媽祖活動迄今不墜。

輪到迎十八庄媽的村庄,當天一早就要由頭家爐主到前一天輪值的村庄之村廟( 若無村廟,則在其公地)迎取所有的媽祖,但當中只有旱溪媽、內新媽、大里媽、番 仔寮媽有神轎,其餘則只有神像。迎請媽祖入庄後,即開始遶庄,通常一上午即可完 成,遶庄完畢,神轎抬回村廟或公地,神明請入內,下午供早上不及準備牲禮香案的 民眾祭祀,並請道士誦經讀疏,也演戲酬神,當天晚上並大宴賓客。

「十八庄」當中有些屬南瑤宮的會媽會,有些則沒有,茲將各村庄所屬會媽及其 村廟名及村廟主神列表(表1)於后。 fig11 十八庄迎媽祖(東保)

表1 東保十八庄迎媽祖各村資料表

時間 村 名 所屬行政村里名 所屬會媽會 村廟名 村廟(庄)
主神
初一 下哩仔 東園村之一部分
初二 阿密哩 光明村 老五媽 永興宮 馬舍公
初三 五張犁 五光村 老五媽 土地公
初四 瓦■仔 大里村之一部分 老五媽
初五 詹厝園 夏田村 老五媽 媽祖
初六 大突寮 大元村
初七 ■ 仔 新里村
初八 涼傘樹 樹王村 老五媽 萬安宮 玄天上帝
初九 內新庄 內新村、日新村、東昇村、西榮村 老六媽 新興宮 媽祖
初十 車籠埔 光隆村、興隆村、德隆村 老六媽 廣興宮 三府王爺
十一 塗 城 塗城村、瑞城村、金城村 老六媽 聖明宮 三府王爺
十二 草 湖 西湖村、東湖村 老五媽 太子宮 太子爺
十三 霧 峰 錦榮、本堂、萊園、甲寅、中正、本鄉等六村 老五媽 南天宮 媽祖
十三 坑 口 坑口村 老五媽
十四 柳樹湳 兆柳村、南柳村 老五媽 新柳宮 媽祖
十四 乾 溪 峰谷村 老五媽
十五 吳 厝 五福村 老五媽 福成宮 神農大帝
十五 四塊厝 四德村 聖三媽、老五媽 新德宮 太子爺
十五 萬斗六 萬豐村 老五媽 土地公廟 土地公
十五 舊 社 舊正村 老五媽 萬慶宮 城隍
十六 丁 台 丁台村 聖三媽 新登宮 媽祖
十七 喀 哩 北里村、南里村 聖三媽 新南宮 媽祖
十七 石螺潭 螺潭村 興二媽、聖三媽、老五媽 順天宮 三府王爺
十七 溪心壩 溪壩村 聖三媽、老五媽 南興宮 三官大帝
二十 旱 溪 旱溪、祖聖、泉源、東門、樂成、十甲等東區六里 老六媽 樂成宮 媽祖

 

2.西保二十庄

  西保二十庄迎媽祖之活動開始於日本據台的第二年,據聞是龍井鄉龍東村一名陳 松者發起。最初有二十四庄,自四月初一起每天在一個村庄輪流迎媽祖,至四月廿五 日將媽祖送回,不過另有說迎一整個月者。日據時期有幾個靠海邊的村庄因水災毀庄 ,故只剩下二十庄。這些被毀的村庄包括頂塗葛堀、下塗葛堀、頭前厝、頭湖、福州 厝、塗出厝、牛埔仔等。此一活動在太平洋戰爭時期仍未中斷,據民眾告曰,戰爭時 偷偷迎媽祖,警察來,陣頭就跑,讓警察追。日本政府曾想將此二十天的活動改為一 天舉行,光復後亦有人提議改為三天,均不成。至今仍每年四月舉行二十天的迎媽祖 活動,一天一庄。
  西保二十庄迎媽祖的活動順序如下:四月初一墩仔頭、初二營埔、初三林仔頭( 以上大肚鄉)、初四下■■(烏日鄉)、初五王田、初六山仔頂、初七社腳、初八大 肚、初九汴仔頭、初十崁仔頂、十一寮仔(以上大肚鄉)、十二茄投頭、十三茄投尾 、十四水裡港、十五海埔仔、十六田中央、十七崙仔、十八竹坑(以上龍井鄉)、十 九山仔腳、二十頂街(兩者屬大肚鄉)(參見圖12)。 fig12 二十庄迎媽祖(西保)
   活動開始時,是由墩仔頭到彰化南瑤宮請「南門媽」,到彰化天后宮請「內媽祖 」,並請域內大肚永和宮及頂街萬興宮的媽祖到庄內遶境,供居民祭拜,當天居民須 宴請外地來的客人。第二天一早由第二庄營埔,將各尊媽祖及神轎抬到庄內遶境祭拜 ,如此一天一個村庄,二十庄迎完媽祖以後,四月二十一日各庄鑼鼓陣齊集頂街萬興 宮,一起送媽祖回彰化。據聞以前送媽祖是用走路的,一早出發,中午即到南瑤宮。 現在均用車隊,筆者於民國七十七年曾觀察送媽祖活動,很多信徒騎摩托車,拎著香 籃,一直送媽祖到彰化天后宮及南瑤宮,並入廟參拜,熱鬧非凡。
   二十庄中除了少數幾個村庄未參加彰化南瑤宮的媽祖會之外,其餘均有參加,且 大部分參加老四媽會。茲將各村庄所屬會媽、村廟名及村廟主神列表於后(表2)。

表2 西保二十庄迎媽祖各村資料表

時間 村庄名 行政村里名 會媽會 村廟名 村廟主神
初一 墩仔頭 大肚鄉營埔村 廣興宮 王公
初二 營 埔 大肚鄉 福興宮 媽祖
初三 林仔頭 大肚鄉 老大媽會 順安宮 三府王爺
初四 下■■ 烏日鄉 老大媽會 振興宮 老大媽
初五 王 田 大肚鄉 興二媽會 天和宮 蘇王爺
初六 山仔頂 大肚鄉 興二媽會 福安宮 三府王爺
初七 社 腳 大肚鄉 老四媽會 福安宮 五府千歲
初八 大 肚 大肚鄉大肚\新興\大東\老四媽會 永和宮 媽祖 永和\磺溪等村
初九 汴仔頭 肚鄉 老四 媽會 順天宮 媽祖
初十 崁仔頂 大肚鄉 老四媽會 永順宮 五府王爺
十一 寮 仔 大肚鄉 老四媽會 國姓廟 國姓爺
十二 茄投頭 龍井鄉 老四媽會 奉天宮 天上聖母
十三 茄投尾 龍井鄉 老四媽會 保安宮 三府王爺
十四 水裡港 龍井鄉 老四媽會 福順宮 三府王爺
十五 海埔仔 龍井鄉 老四媽會 福成寺 觀音
十六 田中央 龍井鄉 老四媽會 福田宮 三府王爺
十七 崙 仔 龍井鄉 老四媽會 龍天宮 老四媽
十八 竹 坑 龍井鄉 老四媽會 朝奉宮 九天玄女
十九 山仔腳 大肚鄉 老四媽會 福德廟 土地公
二十 頂 街 大肚鄉 無萬興宮 媽祖

 

3.五福戶迎媽祖

所謂「五福戶」是舊彰化城北門口附近的街市,即祖廟仔、市仔尾(或稱街仔尾 )、中街仔、北門口、竹篾街。以往五福戶非常團結,每年六月初一前往南瑤宮請媽 祖,每日在一庄輪流巡境,即六月初一在祖廟仔,初二在市仔尾,初三在中街仔,初 四在北門口,初五在竹篾街,各庄迎媽祖當天並拜拜請客。後來因為某年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時「迎古仔燈」,祖廟仔與市仔尾到北門口與竹篾街迎,北門口與竹篾街的人 又迎過去,本來只是小孩子鬧著玩,卻引發大人的鬥毆相拼。昭和五、六年時,兩方 又因八月十五日「弄香龍」連續兩年發生爭執,各以藝閣、陣頭到對方的地盤去吵鬧 相拼,遂失和。

至王紹義當市長時,實施統一拜拜,正式取消五福戶六月的迎媽祖活動,各庄一 律改在三月廿三日迎媽祖。但是近年來又逐漸恢復六月的迎媽祖。現在祖廟仔與市仔 尾仍在六月初一合請媽祖,初一在祖廟仔遶境,初二在市仔尾遶境,中街仔則自己在 初三請媽祖,北門口與竹篾街則已不請媽祖。

五福戶中之祖廟仔,因有一「開基祖廟」而得名,開基祖廟與老二媽會關係密切 ,據云南瑤宮的老二媽是五福戶的居民出錢雕刻的,故每年六月請媽祖回來祭拜。每 逢二媽年舉辦進香時,例由開基祖廟前往接頭香。最近一次參加的接頭香是民國71年 興二媽會主辦的笨港進香。去年聖三媽會組團到大陸湄洲進香,回來時,開基祖廟亦 曾組隊到桃園機場接香。

4.埔里九月迎媽祖

南投縣埔里鎮為紀念彰化南瑤宮及鹿港媽祖「掃溪路」有功,即此二位媽祖曾治 埔里北烘圳之水患,同時松柏坑受天宮帝爺驅蟲害有功,竹山國姓爺亦曾助雨有功, 故每年到這四處請神明來在鎮內遊境,由埔里恆吉宮媽祖「陪賓」,自九月初一起在 鎮內各庄輪流巡境,各庄迎媽祖當天都有祭典、演戲,並請客,其輪流順序如下:

  • 初一、初二 牛眠里
  • 初三 福興庄(福興里)
  • 初四 大湳(大湳里)
  • 初五 守城份(牛眠里)
  • 初六 枇杷城(杷城里、枇杷里)
  • 初七 蜈蚣崙(蜈蚣里)
  • 初八 大肚城(大城里)
  • 初九 十一份(水頭里)
  • 初十 烏牛欄(愛蘭里)
  • 十一 水尾(向善里、一新里)
  • 十二 小埔社(廣成里、合成里)
  • 十三 大坪頂(合成里)
  • 十四 籃仔城(籃城里)
  • 十五 紅瓦厝(大城里)
  • 十六 恆吉城(大城里)
  • 十七 頂茄苳腳(清新里)
  • 十八 牛相觸(南村里)
  • 十九 下茄苳腳
  • 二十 桃米(桃米里)
  • 廿一 珠格(珠格里)
  • 廿二 史港(史港里)
  • 廿三 青番
  • 廿四 內底林(麒麟里)
  • 廿五 北寮(合成里)
  • 廿六 城內(東西南北門四里)

fig13 埔里九月迎媽祖

 

六、彰化媽祖信仰圈及其社會史意義

由第三、四、五節所述,可知彰化媽祖信仰圈是以南瑤宮十個會媽會的會員之分 布範圍為主體的區域性宗教組織。雖然由南瑤宮的分香子廟以及至南瑤宮請媽祖的祭 祀組織,亦可看出其信仰範圍,但分香子廟和東保十八庄、西保二十庄以及五福戶, 大致上仍在十個會媽會的分布範圍內。

南瑤宮的十個會媽會的會員大致上分布在濁水溪與大甲溪兩岸包夾的內陸地區, 如圖 14所示。圖中的溪湖鎮有一里(中竹里)屬老四媽會,溪洲鄉有二村(溪厝村 、墘厝村)屬聖四媽會,均未劃入信仰圈的黑線之內。純是因該圖以鄉鎮界線來劃, 若一鄉或一鎮之內只有一兩個村庄,則不劃入。不過,社頭鄉有一村(協和村)屬老 二媽會,有二村(橋頭村、張厝村)屬老四媽會,雖只有三村還是劃入。 fig14 彰化媽祖信仰圈

南瑤宮的十個媽祖會,組織嚴密,「大公」有總理、董事、理監事、總幹事、會 計、總務等管理與工作人員,尚有角頭組織,有些媽祖會角頭之下設小角,約相當於 村庄,各村庄或小角均設有董事。有些媽祖會小角之下並且分組,通常以十人為一組 ,便於舉辦過爐之吃會及角頭或小角之「私會」,例如作會時十人一組一起拿牲禮到 南瑤宮祭拜,傳統上每年過爐吃會時,會員十人一組共用一個「■籠擔」,可以挑衣 物,「■籠擔」於進香時亦可用,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這種傳統的竹器了。

茲將第三節所述南瑤宮十個媽祖會的組織與活動列表於下(表3),以為摘要。

表3 彰化南瑤宮十個媽祖會組織與活動簡表

表1中的新大媽會,因侷限於彰化市區,無法列其村庄數,不過會員分成四角頭 輪值過爐,若以四村庄計,則共有 411 個村庄。然而其中有一些村庄是雙重隸屬 (double affiation)甚或是三重隸屬(triple affliation)的情形,即一個村庄 屬於兩個或三個會媽會,因此實際參與彰化媽祖的村庄只有三百多個。含蓋中部四縣 市,即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跨越廿一鄉鎮,三個縣轄市及一個省轄市 。

就會員而論,至少迄今為止有39363人加入南瑤宮之媽祖會為會員,將近四萬人 。我們知道漢人社會中最基本的祭祀單位是家庭(family)而非家戶(household) ,這些會員基本上是代表其各自的家庭參與南瑤宮會媽會的組織及活動。這些會員中 有些是近年才加入的,大部分是父親很早就加入,承續了好幾代。媽祖會的會份是可 以繼承的,因為大部分的媽祖會都有會產,故會份之繼承只能父子相傳,一代只傳一 人。如此代代相傳,一個會份可能代表的是好幾個家庭。會份之繼承並無定規,有些 是由長子繼承,有些是由對神明事務較熱心的兒子繼承,有些雖然以兄弟中一人之名 繼承,但吃會時可能採輪流制,無掛名的兄弟亦會參加吃會。如此算來,參加媽祖會 的活動的人當不只四萬個會員,而是四萬個家庭,甚至不只四萬個家庭。

尤有甚者,不少媽祖會角頭輪值過爐時,輪值角頭的會員要請其他角頭來的會員 ,稱為「值角」;過爐對每一角頭而言,好幾年才輪值一次,過爐的活動常常盛大舉 行,而且變成村庄集體的重要祭祀活動,大部分是配合過爐,把例行性的村廟主神千 秋祭典,合併到過爐當天舉行,有些村庄在例行性的祭典之外,過爐當天亦全村舉行 大拜拜,因為高高在上的彰化媽祖駕臨,也實在是盛大之事,故非會員也一樣在過爐 時祭拜彰化媽祖,宴請親友,此稱為「值黏」,意思是被黏住了,原本只是會員的活 動,同庄的非會員也要參加,由此可見村的黏結性。「值黏」的情形尤其在鄉村地區 更為普遍,街市則可能因為人口密集,交通擁擠,不便舉行。過爐是各會媽會每年舉 行的重要活動,但是村庄可以作為行動的單位,參與原本是會員的活動,在這一點上 充分表現出信仰圈與村庄之祭祀圈的相關。

事實上彰化媽祖信仰圈與其域內大大小小的祭祀圈之間的關係也不只表現在過爐 的「值黏」這一點上,會員分布範圍內村廟、聯庄廟、角頭廟或大廟等公眾祭祀的廟 宇,常會在其每年例行性的大拜拜的時候,至南瑤宮請媽祖參與巡庄、看戲、受信徒 祭拜。

總而言之,在十個媽祖會之會員的分布範圍內,南瑤宮媽祖會的活動落實到各個 村庄來看,是村庄之祭祀圈活動的一部份;在各村庄的祭祀圈之例行活動中,我們又 看到對彰化媽祖的尊崇與信仰,如此信仰圈與祭祀圈緊密相連,這樣龐大的區域性宗 教組織能夠持續那麼久,迄今活動不衰,不是沒有理由的,而其中最大的關鍵點是因 為漢人村庄傳統上是宗教活動最基本的行動單位。

我們對彰化媽祖信仰圈目前的範圍、組織與活動,有了了解之後,就會產生一個 很直接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信仰圈能維持這麼久,它是怎麼發展出來的,為什麼別的 歷史悠久的大廟不見得有信仰圈形成,何以彰化南瑤宮發展出如此大型的信仰圈?

筆者在「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一文,曾經探 討南瑤宮如何從一個小小的彰化南門口的祭祀圈發展為範圍含蓋濁大流域的信仰圈, 與下列諸因素有莫大的關係:ぇ為了往笨港進香而成立會媽會,藉此組織信徒,え彰 化是清朝時期彰化縣邑治所在,有助於南瑤宮媽祖之信仰圈的形成,在封建帝國的官 僚體制下,最低層的地方行政單位即是縣,縣以下官方的控制力並不那麼有效,民間 自主性的社會組織的發展恐怕在縣的轄域內是最大的極限了,ぉ清治時期彰化縣漳泉 械鬥頻仍,尤其是在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械鬥之後,往往清界,彰化南瑤宮之會媽 會的發展約始於幾次的大械鬥完了,族群的分布大致底定,分界也很明顯以後,族群 分布集中是促成彰化媽祖之大型信仰圈的基礎。お有關彰化媽祖之靈異的傳說與故事 不斷地累積傳播,鞏固了信徒的向心力,使其信仰圈的組織屹立不墜( 林 1988a: 113∼116)。

彰化媽祖信仰圈本身有它發展的歷史,但我們也可把它放在社會史的脈絡下來加 以觀察、探究,了解其形成與存在的歷史意義。本節下半將從台灣社會發展史與人群 關係的歷史互動來看待彰化媽祖信仰圈。

1.台灣社會發展史

漢人移民台灣不管是在早期的南部或開發較晚的中北部,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 可以說就是一部聚落發展史。先民渡台的時候,也許先要經過一段居無定所或是寒茅 草舍或是人的流動性較大的前部落時期(增田 1967),接下來的就是要建立村庄, 村庄的發展隨著水利開發逐漸完善,農產的增加,人口逐漸增多,村庄的基礎也逐漸 穩固,隨著庄社的發展,某一個範圍內的許多村庄中,可能會有一個村庄形成街鎮, 應付人們的農業生產所需的工具,或建屋所需的材料,因此我們可以在街市中找到各 種專門行業的人,木工、鐵工、瓦■業者、織染業者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有為數更多 的商人。少數街鎮也許由於是交通的輻輳或行政的大樞,原來的商業功能日益擴大, 其生產性的服務愈形降低,而消費性格日漸突顯,人口越來越多,住宅區越來越擁擠 ,而有都市的形成。

台灣的民間信仰隨著上述的聚落發展的階段,而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前部落期其 實也是無廟的時期,庄社建立時方有土地公廟的建立(台灣話說「有庄頭就有土地」 即是此意),庄社發展穩定,人口多,財力夠的話就有村廟的建立,奉祀由大陸攜來 的神祇,有了街鎮之後,除了原來的村廟發展成大廟之外,我們還會看到街鎮中有許 許多多的行業神或其寺廟或結社,如文人的文昌祠,木工的魯班公會,演戲者所祀的 西秦王爺、田都元帥等(劉枝萬1963,增田1967)。

在前部落期,部落構成期,庄社發展期之後,少數的村庄發展為街鎮,街鎮的發 展會逐漸把鄰近的村庄含納入其市場圈及其祭祀圈。街鎮的主要寺廟可能成為聯庄廟 ,不過有些地區雖無街鎮,但鄰近的村庄為了地方自衛防禦的需要,也常諦盟成立聯 庄組織,而以某一聯庄廟之主神為名,結合域內人群。

街鎮之主要寺廟的發展,可能成為清朝時期某一堡或日據時代某一街役場或庄役 場的管轄範圍內的居民所共祀,這種約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範圍的祭祀圈,相當普遍, 見諸於文獻的例如樹林鎮的濟安宮(王世慶1972),大溪鎮的普濟堂(Sangren 1979) ,草屯鎮北投朝天宮(林 1987 b:99-103),以及建醮時才顯示出來的鄉鎮性的 醮域之祭祀圈,如台北縣中和鄉(劉 1972),桃園縣龍潭鄉(劉 1971)等。不過並 非所有的建醮都是鄉鎮性的,很多只是聯合數村庄共同舉行,由於建醮所需費用較大 ,一個村庄獨自舉行建醮的情形較少見。

除了上述種種部落性、村落性、聯庄性、鄉鎮性的人群,共有廟宇,或者以某一 廟宇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活動之外,台灣尚有各式各樣的地域性民間信仰的組織, 如所謂的迎天公、迎媽祖、迎王(爺)、迎城隍,有些是聯庄性,有些是鄉鎮性,有 些則是跨鄉鎮,特別是迎媽祖與迎王之活動較易成為跨鄉鎮的組織,如本文所述的東 保十八庄,西保二十庄(頁73-81),以及林姓廿四庄私媽會(林 1987 b:90-91) ,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的王醮範圍含蓋七十八庄( 劉 1979,植野弘子 1988 )。此 外,進香活動也很容易集結跨鄉鎮的人群,例如大甲鎮瀾宮五十三庄往北港的進香活 動,以及本文所述的南瑤宮十個媽祖會的進香活動。

大致上,村落性以上層次的群體性宗教組織之形成,越遠離共居一地的因素,而 越傾向社會性的因素和功能性的因素,或是表示同姓的結合,或是表示同祖籍群的結 合,或是為了共享水利設施,或是為了防蕃或地方自衛。無論如何,台灣社會的發展 ,各種不同地域層次的人群結合,都與民間信仰脫離不了關係。

陳紹馨先生曾依據社會整會的原則把台灣社會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部落社會,以血緣的關係為整合的原則,第二階段是俗民社會,以地緣關為整合的原 則,第三階段是公民社會,以社會功能或社會需要為整合的原則,陳紹馨認為台灣的 原住民族是屬於部落社會的整合方式,日據時代以前的漢人社會是屬於俗民社會的整 合方式,日據以後整個台灣由於警察與行政組織的嚴密,而成為一個國家(nation) ,構成一個國民社會(national society),傳統的親屬性部落,以及地緣性的社會 組織就不再那麼重要了(陳1979:495-520)。

這是一個相當概化的有關社會發展階段的看法,用在台灣也並非不適用,但有一 點必須注意,也是陳紹馨一再指陳的,俗民社會中並非就沒有血緣的原則,同樣的即 使一個社會發展到公民社會的階段,傳統的部落社會之血緣的整合,以及俗民社會之 地緣的整合,仍會延續下來,保留下來。

我們若觀察彰化媽祖之信仰圈的形成時間,實際上也印證了陳紹馨的說法。彰化 媽祖之信仰圈可說在日據之前就已形成,表現出台灣漢人的俗民社會在清朝的封建帝 國統治下社會組織發展的極致,它是一個範圍含蓋極廣的區域性地緣組織,在那個階 段是不可能有超區域的全國性的組織,否則就不叫俗民社會階段,而是進入國民社會 階段了。

依據陳紹馨的說法,台灣是日據時代開糸才進入國民社會的發展階段,主要由於 警察與行政組織的嚴密,可以把全台灣整合起來,而且由於城市的發展與工業的發展 也把全台灣納入一個整體的經濟體系中,有各種行會及行會間的整合( 陳 1979: 496-497 ).日本政府的警察與行政組織純然是外在的力量而加入的,至於城市與工 業的發展是否因日本統治的介入才可能產生?若無日本的統治台灣,台灣是否可能自 行發展而進入公民社會呢?這是一個有中生「無」的問題,不過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 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可以讓我們對台灣民間社會的自主發展有更深刻的了解。我 將這個問題保留給能充分利用本土的研究資料認真思考的同好,而彰化媽祖信仰圈在 時間上的延續性以及在空間結構上的擴張性,筆者相信有助於對這個問題之思考的啟 發。

2.族群關係的發展

要了解為什麼在濁大流域這樣大的區域內,可以結合如此龐大而且有組織的人群 ,彰化媽祖信仰圈的形成是否純然是宗教的因素,我們若從會媽會組成的目的來看, 它是為了進香而產生的信徒組織,但我們如果去追究到底是那些人,什麼樣的人構成 如此龐大的組織,則會發現宗教並非人群結合真正的因素,而只是名義。真正的因素 是社會的因素。

彰化媽祖信仰圈可說是在濁水溪與大甲溪兩岸包夾的漳州人與福佬客佔居的大部 分地區,而把沿海的泉州人佔居的地區排除掉了,雖然沿海地區同樣是在舊屬彰化縣 及日治時期的台中州內,為什麼把泉州人的地區排除掉了,因為漳州人與泉州人的關 係不好,為什麼漳泉的關係不好,在這裡就必須要從歷史去考察了。

舊屬彰化縣在清朝時期,尤其是乾隆以後可說是台灣歷史舞台的重心,早期在南 部開發的渡台移民及其後裔不斷地向北移動,自大陸來台的也不斷地增加,乾隆末年 以後台灣發生的幾次民亂都起於彰化縣,如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亂,乾隆六十年的 陳周全亂,同治元年的戴萬生亂,前二者最後都演變成漳州人與泉州人的械鬥。此外 乾隆四十七年、嘉慶十一年及嘉慶十四年各有一次漳泉械鬥,尤其是乾隆四十七年那 次械鬥,波及範圍相當廣大。械鬥當中往往造成人群的移動,漳州人村庄的泉州人, 躲到泉庄,或是泉庄的漳人躲入漳庄;械鬥之後也往往清界,劃定界線,區分漳泉, 如此幾次械鬥之後,漳泉之分界愈是明顯。漳州人與泉州人由於淵遠流長的分類意識 ,雖然同是閩南移民,往往在各自的族群文化上表現明顯的差異,譬如漳州人掃墓是 在清明節,泉州人是在三月三日;漳州人的天公爐是三隻耳朵,泉州人則用四隻耳朵 的天公爐;漳州人以右道為「大位」但泉州人的「大位」是正面;漳州人的道士用「 斧頭帽」,泉州人的道士用「雞腱帽」(林 1988 b);漳州人著重三界公之祭祀, 泉州人著重玉皇大帝之祭祀(兩者皆稱為天公)等等,族群的關係不好,在細微的地 方也要把它表現出來,尤其是在跟祭祀有關的事物上。

我們若仔細考察目前南瑤宮會媽會會員分布的村庄,可以發現大部分都是漳州人 與潮州籍但已福佬化的客家人佔居的村庄,只有少數的村庄,如烏日鄉的溪尾寮、漳 化市的維新庄、秀水鄉的金陵、下崙及花壇鄉的灣雅口、崙仔頂、中口、南口、北口 等為泉州人的村庄。泉庄雖非絕對地被排除在外,但只是極少數處於漳泉交界且關係 並不惡劣者被容許參加。如果隔壁漳泉兩村庄歷史上曾有械鬥發生的情況,即使現在 久未械鬥,關係已和緩,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沒有什麼漳泉分類意識,可能雙方在祭祀 活動上仍然壁壘分明。譬如彰化的快官是泉庄,素來不參與彰化南瑤宮之信仰圈活動 ,而屬芬園寶藏寺九角頭「迎天公」之範圍,不過民國七十六年南瑤宮慶祀媽祖成道 一千周年遶境彰化市時,由於快官里里長要,求才遶道快官。

整體來說,彰化媽祖信仰圈含蓋濁大流域內漳州人與福佬客佔居的地區,但若從 個別的媽祖會來看,閩客的關係也並非那麼安全的融合在一起,例如聖四媽會會員分 布的地區包括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全部都是潮屬客家人分布的範圍;老四媽會 的會員分布範圍也有部分是福佬客的地區,如員林角、陳厝厝角、關帝廟角、埤腳角 等角頭,可見福佬客的村庄集中地隸屬於聖四媽會與老四媽會,這當然也是福佬客人 群集中分布的結果。最有意思的是員林鎮,東邊的一些村庄包括番仔崙、湖水坑、林 厝、柴頭井、振興、東山、三塊厝、大崙坑、浮圳及浮圳尾等均是漳州人的村庄,全 部隸屬於老二媽會的二個角頭;而西南邊的村庄包括三條圳、口厝、萬年、溝皂、田 中央、東門埤頂及高厝都是福佬客的村庄,則隸屬於老四媽會,當然員林鎮東邊的村 庄地緣上較靠近老二媽會的大本營南投市,西南邊的村庄地緣上比較靠近埔心鄉、永 靖鄉等老四媽會的地區,同鎮而參加不同的媽祖會,只有當我們透視其不同的人群屬 性時,才能真正的了解其意涵。

目前我們觀察到的彰化媽祖之信仰圈實是濁大流域內漳/泉及閩/客關係的歷史 反映,現在反映過去,是因為現在實為歷史的延續,要充分了解現在必須從歷史中去 了解,對濁大流域內人群關係的歷史互動,及其與彰化媽祖信仰圈之形成與發展之關 係,有待更進一步的探討。

 

七、結論

這篇文章從社會組織的角度來研究以彰化南瑤宮之主神媽祖為信仰中心的宗教活 動及其組織。這一個可以稱為「彰化媽祖之信仰圈」的宗教組織,可以把它當作台灣 漢人傳統社會組織的一種--地緣組織,來研究;也可以把它當作台灣民間信仰中群 體性與地域性的宗教組織的一種,而與另一種群體性、地域性的宗教組織--祭祀圈 ,有所差別。

所謂信仰圈是一個以一神和其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區域性信徒之志願性的宗教組 織。本文以神明會、分香子廟及請神這三者為信仰圈的指標,不過限於獨立於廟宇之 管理組織與祭祀組織之外的大型神明會,以及有很多公廟性質的分香子廟及很多來自 外地的群體性請神之神祇才表示祂有信仰圈。

南瑤宮彰化媽祖的信仰圈基本上是以十個媽祖會之會員分布範圍為主體,而以分 香子廟及請彰化媽之活動為其參考指標。十個媽祖會分祀南瑤宮主神的十個分身,其 成立是為了往笨港進香而組織的,其範圍含蓋濁水溪與大甲溪兩岸包夾的內陸地區, 共三百多個村庄有信徒參加。至於南瑤宮主神的分香子廟大致上不離十個媽祖會的會 員分布範圍,而群體性的請彰化媽祖如東保十八庄、西保二十庄、五福戶及埔里鎮九 月迎媽祖,大部分仍在媽祖會的分布範圍之內,埔里鎮以及一些少數的村庄是在媽祖 會會員的分布範圍之外。

本文最後探討彰化媽祖信仰圈的組織及其社會史意義。南瑤宮的媽祖會有嚴密的 管理組織,如總理、理監事等管理會務,也有嚴密的角頭組織,透過董事吸收會員, 舉辦過爐時向會員收取費用,角頭之間輪流舉辦過爐吃會,這十個媽祖會之間也非全 無相干,他們分組合作輪流舉辦往笨港進香。

彰化媽祖信仰圈本身有它發展的歷史,但我們也可把它放入台灣歷史之脈絡加以 考察,尤其是從社會發展史及人群關係的歷史互動來看,更能讓我們了解彰化媽祖信 仰圈之形成與發展的意義。從社會發展史來說,台灣漢人在台灣建立部落,發展村庄 、街鎮、城市之聚落的發展看似人群聚居的自然步驟,實際上是含藏著漢文化對聚居 單位的儀式界定與社會運作。我們從部落性的土地公廟、村落性的村廟、街鎮上的大 廟,或者各種角頭廟、聯庄廟的發展都可以看出台灣漢人如何藉著公眾的(public) 、共同的(communal)祭祀來結合不同層次的地方人群,這是屬於祭祀圈的結構。

除了地方性的、集體性與義務性的不同的層次的祭祀圈的發展之外,區域性的、 群體性的與志願性的宗教組織也在祭祀圈提供的基礎上發展,此即是信仰圈的發展。

彰化媽祖之信仰圈的實例,讓我們了解這一種組織型態已經脫離傳統的因為共居 一地共祀天地神鬼而形成的地緣組織,而是某一區域範圍內對某一神祇的尊仰而形成 的宗教組織,它仍是地緣組織的一種,但已經不是因為出生在一個地方而自然地隸屬 於地方性的祭祀組織,個體的志願性加入才是形成信仰圈的重要特性。

不過,信仰圈的此一志願性質,也非純然的個人之自由意志,而是以村庄為基礎 單位,熱心的信徒之組合,甚至村庄也可以作為一個意志體,集體加入,村庄可以選 擇加入或不加入,但此一選擇性其實受著更大的社會人群條件的制約,因為基本上彰 化媽祖之信仰圈結合的是濁大流域內的漳州人與福佬客人群,而把泉州人排除在外。

表面上的宗教組織,內裡卻有深刻的社會基礎,彰化媽祖信仰圈向我們揭示著台 灣人社會的特殊屬性,也揭示著民間社會自主性發展之澎湃的活動力與組織力。

參考書目
王世慶
1972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3(3):3-38。
老二媽會編
1986 民國七十五年南瑤宮老二媽會董事會手冊。
老大媽會
1964 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大媽會員名冊。
1986 彰化南瑤宮老大媽會章程暨會員代表名冊。
老五媽會
1986 民國七十五年南瑤宮老五媽聖會會員數、會費額、統計明細表(手抄)。
1986 南瑤宮天上聖母老五媽會幹部名冊(手抄)。
老四媽會
1983 彰化南瑤宮老四媽會十二大角幹部名冊。
李俊雄
1988 我所佑南瑤宮一些事。彰化:作者自印。
李應森
1982 彰化南瑤宮老二媽會龍眼林角沿革(手抄本)。
林美容
1987a 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仃台灣風物37(1):53-81。
1987b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1988a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頁 95-125,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1988b 漳泉有別?台灣風物38(1):95-97。
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六媽管理委員會
1988 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六媽管理委員會沿革簡介。
高麗珍
1988 台灣民俗宗教活動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樂成宮董事會
1983 台中樂成宮簡介。
草屯庄役場
1924 宗教台帳。
陳紹馨
1979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許嘉明
1975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張勝彥
1989 台中縣志卷三政事志第三冊。豐原:台中縣政府。
植野弘子
1988 台灣南部ソ王醮シ村落--台南縣-祭祀圈ソ村落間關係,文化人類學,No.5(漢學研究ソ最前線) ,pp.64-82。
聖三媽會編
1982 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聖三媽會章程會員手冊。
進香委員會編
1979 中華民國(己未)六十八年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老四媽、聖四媽)平安信士手冊。
進香籌備處編
1987 進香手冊--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四媽丁卯年桐目笨港進香紀念。
進香籌備會編
1964 民國五十三年進香手冊(老二媽會、興二媽會、老五媽會)。
新三媽會、聖三媽會進香團編
1980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團平安信士手冊。
1986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年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團平安手冊。
增田福太郎
1967 清代台灣ズエんペ村落ソ發展-シゑズ寺廟スヘッズ土地契ソ發展サ關連ウサ,福岡大學法學論叢 12(4):385-423。
劉枝萬
1963 清代台灣之寺廟,台北文獻4:101-120;5:45-110;6:48-66。
1971 台灣桃園縣龍潭鄉建醮祭典,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10:1-42。
1972 台灣台北縣中和鄉建醮祭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135-163。
1979 台灣台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7:73-169。
興二媽會編
1982 民國七十一年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興二媽)信士進香平安手冊。
N.a.
N.d. 台中州大屯郡宗教團體台帳。
N.d. 台中州豐原郡宗教團體台帳。
Sangren, P. Steven
1979 A Chinese Marketing Community: An Historical Ethnology of Ta-ch'i,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o.68, pp. 41-104,1989 (Autumn)

BELIEF SPHERE OF CHANG-HUA MATSU

Lin Mei-ro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s centered on the belief of Chang-hua Matsu which is the main god of Nan-yao Kung in Chang-hua,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o-called "belief sphere" refers to a voluntary religious organization formed by believers of one god and its branch deities in a large region.

In order to define the territory of a belief sphere, god associations, branch temples, and invited tours are taken as indicators. There are ten Matsu associa- tions in Nan-yao Kung. They have long history. Their organizations are rigid. They hold ritual meeting and inspecting tour every year, and occasionally they pay a pilgrimage visit to Pun-kang. The belief sphere of Chang-hua Matsu is mainly formed by these ten Matsu associations. Within its sphere, there are some com- munal temples whose main gods are Chang-hua Matsu, and the incense is divided from Nan-Yao Kung. Besides, many collective religious activities called ching-shen (inviting gods)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hua Matsu whom are invited to tour as a guardian in certain territory.Most areas which perform the Ching-shen ceremony fall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en Matsu associations, but some do not. All together, the belief sphere of Chang-hua Matsu covers the region between Ta-chia River and Cho-sui River almost all the central part of Taiwan, yet excluding the coastal area occupied by Chuan-chou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lief sphere of Chang- hua Matsu, we must look at the social history of Taiwan, particularly the historical dynamic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is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r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hamlets and villages, then ca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cities. A "ritual community" is defined as an obligatory communal ritu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formed by local peopl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erritorial units. Abelief sphere is in contrast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formed by people in a large region, yet taken the ritual community as its basis. Namely, a belief sphere includes many local units which belong to ritu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levels. In terms of social grouping, the belief sphere of Chang-hua Matsu is formulated by Chang-chou people and Hokienized Hakka people residing in the region surrounded between Chou-sui River and Tachia River. Such a social group- ing is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dynamics of ethnic relation between Chang-chou and Chuan-chou people as well as between Min-nan and Hakka people in this region.

In conclusion, the belief sphere of Chang-hua Matsu is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on surface, it is rooted deeply in its social basis. This belief sphere illustrates the specific featur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aiwanese society. Also, the prolific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s maintained in this belief sphere demonstrates the great abilities of aut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ese folk society.

 本文於民國79年(1990)6月出版。

*筆者在調查彰化媽祖信仰圈時,深受各媽祖會總理或總幹事以及一些董事、信徒熱心提供資料,得以完成 此一論文,特此銘謝。兩位評審者的意見,有些限於篇幅關係,無法在本文詳論,諸如宗教與政治的關係 ,信仰圈與媽祖之神格的關係等;有些名詞上的修改意見雖沒有遵照評審者的意思,但對他們的諸多指教 ,在此一併致謝。所有文責自然由作者擔負,與評審者無干。

★(1)見昭和十一年南瑤宮沿革碑文(李俊雄1988:11)。

★(2)見老大媽會合約影本(李俊雄1988:16)。

★(3)見「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大媽會名冊」(1964)。

★(4)見「彰化南王瑤宮老大媽會章程暨會員代表名冊」(1986)。

★(5)自民國年起,即分為四角頭(李俊雄1988:22-23)。

★(6)參見李應森手稿「彰化南瑤宮老二媽會龍眼林角沿革」(1982)。另據大正十三年草屯庄役場<<宗教台帳>> 草屯匏仔庄庄民27人於道光十年(1830)即已成立二媽會,而光緒五年(1879)草尾嶺庄及其附近林 姓組織二媽會,奉祀南瑤宮二媽。

★(7)參見「民國五十三年進香手冊」。

★(8)參見「民國七十五年南瑤宮老二媽會董事會手冊」。

★(9)員林南角各庄頭屬林厝派出所管轄。

★(10)員林北角屬東山派出所之轄區。

★(11)參見「民國71年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興二媽)信士進香平安手冊」頁31∼40。另據「台中州豐原 郡宗教團體台帳」所載,神岡庄大社曾於同治十年成立興二媽會,祭祀南瑤宮與二媽,當時有會員四十名 ,限漳州人。現今大社已未參加興二媽會,其原因待查。

★(12)自民國77年起,何厝與三厝分角,何厝與潮馬合成一角,三厝與麻■埔合成一角,稱為南屯角。其角頭 重新分配如下:何厝、潮馬角包括何厝、溝仔墘、麻園頭、潮洋、馬龍潭、公館等庄;南屯角包括三塊厝 、永定厝、新庄仔、鎮平、麻■埔、南屯及今年招請加入的番婆庄(台中市南區樹德里)會員。南屯角已 有一尊興二媽的金身,78年農曆二月初五將往新港奉天宮刈香。此為私角之刈香,與興二媽會大公無關。

★(13)參見聖三媽編印「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聖三媽會章程會員名冊」(1982)。

★(14)參見「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團平安信士手冊」及「中華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 年彰化南瑤宮天上聖母笨港進香團平安手冊」。

★(15)見「彰化南瑤宮老四媽會十二角幹部名冊」,頁16。

★(16)同上,頁21-68,按鼠年為首,豬年為尾,即十二生肖之順序排列,即逢鼠年(子年)輪關帝廳角,逢牛 年(丑年)輪大肚角,餘依序類推。

★(17)參見「彰化南瑤宮老四媽會組織章程」,列於「彰化南瑤宮老四媽會十二大角幹部名冊」,頁11-14。

★(18)參見「中華民國(己未)六十八年南瑤宮天上聖母笨進香(老四媽、聖四媽)平安信士手冊」及「進香 手冊--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四媽丁卯年桐月笨港進香紀念」。

★(19)老五媽會先輩圖現由該會總幹事廖錦春保管,去年往訪時,曾拍照記錄。

★(20)以下資料係根據「民國75年南瑤宮老五媽聖會會員數,會費額統計明細表」(手抄),及「南瑤宮天上 聖母老五媽會幹部名冊(手抄)。不過根據民國77年之過爐資料,老五媽會已改為十一角,觀其變化 係原第四角之五張犁、頭前厝併入第三角,阿密哩、東勢尾、涼傘樹併入第十角。

★(21)不過據「台中州大屯郡宗教團體台帳」所載,太平於光緒十二年(1886)成立六媽聖母會祭祀南瑤宮六媽 ,當時太平有會員32人。而「台中州大屯郡宗教團體台帳」另載,南屯庄下楓樹腳於道光三十年(1850) 成立六媽會,祭祀南瑤宮六媽,可見老六媽會最早成立的時間可能在道光三十年之前。

★(22)見「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六媽管理委員會沿革簡介」(1988:1-2)。

★(23)見「南瑤宮天上聖母老六媽管理委員會沿革簡介」所附委員董事芳名錄(1988:5-14)。

★(24)往昔三月十七日石螺潭迎媽祖,十八日喀哩,十九日溪心壩,十幾年前三庄因為村庄小,人口少,負擔太大,故合併於十七日舉行。



會 媽 會 角頭數 村庄數 會員數 作 會 過爐 吃 會 曲 館 77年輪值 近 年 進 香
老大媽會 9 31 2362 3月24日 四月 梨 春 園 第 七 角 24年,51年
新大媽會 4 120多 3月22日 四月 第 五 角
老二媽會 12 80 7753 3月25日 八月 集 樂 軒 南投三區 53年
興二媽會 10 53 3348 3月25日 四月 興祿軒(昔) 八張犁角 53年,71年
聖三媽會 12 20 1500多 3月26日 八月 澤如齌(昔) 大 雅 角 69年,75年
新三媽會 6 6 1211 3月27日 三月 後 港 仔 69年,75年
老四媽會 12 80 7634 3月28日 四月 代表性 過 溝 角 52、68、70
聖四媽會 7 30 3597 3月28日 四月 代表性 埔 心 角 51、68、70
老五媽會 12 63 6975 3月29日 四月 景 樂 軒 第 六 角 53年
老六媽會 12 40 4863 3月30日(4月1日) 四月 景 華 軒 第 三 角